“谨慎悲观”吧:看清中美关系的现象与本质

战河过天下门 2023-10-11 12:44:17
捋顺中美关系的“现象与本质”,就不会“谨慎乐观”,而是会“谨慎悲观”

最近,中国和美国进行了不少接触,其中有三个大的会见是很重要的:

9月16日至17日,王部长在马耳他与美国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会谈了十五个小时;

9月18日,国家副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大会议时,抽空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9月19日,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纽约应约会见美国代理常务副国务卿纽兰。

这三场会见来得突然而密集,一下子让习惯了中美关系紧张的人不习惯起来;

有的人据此断言:中美关系已经触底反弹,下一步对中美关系可以抱持“谨慎乐观”了。

其实,如果认真捋顺中美建交以来,四十多年双边关系发展的“现象与本质”,不但不会得出“谨慎乐观”的结论,还可能得出“谨慎悲观”的结论。

中美关系的“现象与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大的方面看,“中美两国能交往”就是一个“现象”;“中美两国为什么交往”则是“本质”。

“两国都有交往的需求”是“现象”;两国都想通过交往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本质”。

而具体到每一次交往的事件,“事件”本身是“现象”,“事件背后的目的”是“本质”。

比如“乒乓外交”、比如“气球事件”等等。

当两国目的接近时,也就是“本质”接近,那么两国接受“现象”的程度就高,两国在事件上更容易趋近于“合作”。

当两国在“本质问题”上距离越来越大时,那么,同样是“事件”,两国的看法与接受程度就相差甚远,两国会出现一种针锋相对的状态,关系也就成为“竞争”的关系。

所以,中美两国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关系好不好,要看是“合作”的成分多,还是“竞争”的成分多。

现在,美国已经把“竞争”搬到台面上了,两国关系当然不会好;中国再怎么妥协,美国还是要“竞争”,不要“合作”。

是奥巴马把中美关系、俄美关系不好公开化的

实际上,中美两国关系不好被搬到台面上,是奥巴马在2016年9月5日参加“杭州G20峰会”期间的事。

在这之前,中美关系虽然已经不好了,但表面还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友情”。

2016年9月5日的“杭州G20”峰会,奥巴马不但把与中国关系不好公开化,也把与俄罗斯矛盾突出公开化。

与中国矛盾公开化是因为机场一件小事引发的。

奥巴马的专机抵达浙江杭州萧山机场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在地面不服从安排,被一名中国安全官员阻止。

在国外骄横惯了的苏珊·赖斯受不了了,而一个帮助赖斯的美国白宫特勤局特工更是蛮横指责中国不该阻挡,说:“这是美国飞机,这是美国总统。”

但是中国官员也不卑不亢,直接回怼:“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机场。”

奥巴马为这件事都没有从飞机前面下,而是从飞机后面备用的舱门下。

前面正门是铺了红地毯、排列了礼宾仪仗队的,还有专门的欢迎官员。

据奥巴马回忆,当时他的幕僚给了他三个选择:

正常下飞机,接受红地毯;

从后门下飞机,不走红地毯;

不下飞机,飞机直接起飞回美国,这次会议不参加了。

第一个不能选。因为选了,就是美国认输,赖斯和白宫官员的架白吵了;

最后一个也不能选,因为这样太过分了,美国会因此受损失。

所以,奥巴马选择了折中的第二个:不走红毯,不接受欢迎;把他到杭州的意义限定在“开会”这件事上。

实际上,这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两国任何一方不纠结,都不会发展到后来的样子。

正因为两国关系实质已经变坏,所以都承受不住哪怕一点点的变故。

美国和俄罗斯关系不好,早就是公开化的问题;大家关心的是:美国和俄罗斯到底不好到什么程度。

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奥巴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美国和俄罗斯已经水火不容。

因为2014年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美俄关系急转直下;但两国总统见面,还是要保持起码的绅士风度的。

如果两国最高领导都横眉冷对,那么这两国关系就到了最低点。

奥巴马在杭州利用会议间隙,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了;两人会面的“死亡凝视”照片立刻传遍全球。

如果眼神能杀人,那么两人当时都想杀死对方。

特朗普时期,关系更加不好了,但特朗普背后的资本并不支持把关系搞崩

有奥巴马把矛盾表面化在前,毫无疑问,特朗普时期的中美关系已经不好搞了。

但特朗普这家伙鬼精鬼精的,他一面制裁中国的中兴、华为,和中国打贸易战;另一方面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他也会收敛,比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

特朗普背后一堆鹰派,一个个都有许多对华强硬的方案,但特朗普并没有采纳。

即使让加拿大软禁华为孟晚舟,据说也是在特朗普不掌握的情况下,由那个博尔顿实施的。

因为特朗普背后的“犹太资本”不愿意中美关系真的崩掉。

犹太资本投资了大量产业和金融,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是不能轻易放弃的;俄罗斯这个资源宝库也是不应随便丢掉的。

这不同于民主党背后的金主,他们绝大部分是华尔街金融资本和国防供应商、军工集团等。

这些家伙就希望世界出现战乱,那样一来,武器可以倾销、资本可以流动、优质资产可以重新定价······

蓬佩奥那样反华,但他还是克制住打台湾牌的冲动,在夏威夷和当时的杨国委会谈后,很多差点引发台海危机的事被挡下。

即使在特朗普任期最后几天,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想窜访岛上,飞机都已经起飞了,都被硬生生叫回。

因为美国知道:不能再进一步了,否则,中国一定掀桌子。

也不能无所作为呀,特朗普把美国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还暗杀了伊朗将军苏莱曼尼。他也算对支持他的犹太资本有了个交待。

中国在“安克雷奇会谈”把桌子掀了,美国在台海进一步使坏

2021年1月20日,拜登在一片混乱中上台,怎么处理中美关系?不但中国在看,全世界都在看。

3月18日,美国新一届外交团队最重要的两个人布林肯和沙利文,在安克雷奇与中国外交最重要两个官员见面了。

全世界目光都投注到寒冷的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这不是一次相互“摸底”的会晤,而是一次相互交底的会晤。

两国态度都已明了:中国不会退步,美国也不会退步;如果美国进一步,中国就要掀桌子。

结果,布林肯用强势的态度交出了美国的“底”:

1、美国会继续打压中国,还要联合盟友打压中国;

美国打压围堵中国的方式是全方位的,海上有,陆地上也有。

比如西南地区,就是布林肯叨叨没完的事。

2、美国新一届政府有经济困难,中国必须支援,但这不是换取美国停止打压的条件。

3、美国之所以可以如此对待中国,中国也不要觉得委屈,这都是“基于实力地位”出发的,是“基于规则的秩序”赋予美国的权利。

这还谈什么?没得谈了。中国果断把桌子掀了:

美国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从实力地位”出发;二十年前就没这个资格了。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实际上,这是中国给美国交的“底”:美国再加码打压中国,一切都没得谈,只剩下互相伤害。

因为中国已经不在乎美国态度了。因为不管怎么在乎,得到的只会更差。

很明显,中国的态度把美国吓了一跳,他们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这与他们几十年的外交经验不符:冷战后,美国提出的东西从来没人敢反对的。

但美国这时候急需的是“稳定”,因为拜登刚刚上台,一切还没有捋顺,不能这时候把中美搞得兵戎相见;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问题也很突出。到底先从哪里下手,美国还没想好。

所以,这一年拜登很忙,他和中国领导多次通电话,他也和普京在瑞士会面。

和中国通电话,拜登做出了“四不一无意”的保证;和普京会面,拜登语带威胁,还顺便离间中俄关系。

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俄美关系跌到谷底;

2022年8月,佩洛西窜访台岛,中美关系向下急挫,但是还没到谷底,因为两国军事上只是断开了联系,还没有完全对立。

两件事明确了之后,拜登终于在2022年10月,发布了自己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在这个姗姗来迟的“战略”里,中俄成为:美国在“战略竞争”背景下共同但有区别的“挑战”。

俄罗斯是短期但更亟需应对的“挑战者”,中国则是更长期、更具实力的“竞争者”。

拜登政府已经不掩饰了。

拜登本人在冷战时期就是一个战争狂人;

他选定的外交团队人员,基本都是美国冷战时出生,没有经历战争的恐怖体验,却有美国赢得冷战的虚荣与骄狂。

所以,这样一帮人的主张,既有特朗普那样“美国第一、美国优先”的先天意识;又有冒险使用武力获得优势地位的冲动;还有对美国一定胜利的盲目相信。

“气球事件”:中美相互刺探对方的态度

2022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也是拜登全面展打压遏制中国行动的一年。

眼看着“俄乌战争”不断深入推进,眼看着越来越僵的中美关系,美国也担心。

11月14日下午,利用巴厘岛“G20”会议,拜登终于见到了大国领导人。实际上这时候大国对拜登的信任已荡然无存。

拜登这一次做了很好地表示:

1、一个稳定和发展的中国符合美国和世界的利益。

2、美国尊重中国的体制,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

3、美方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

拜登在上一次“四不一无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五不一无意”。

两国商定:关系还要维持好,外交接触要加强。布林肯明年初到中国访问等等。

结果,就在布林肯访问之前,也就是2023年2月,“气球事件”爆发:美国用先进导弹打下中国的“民用航空器”——高空探测气球。

“气球事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美国人也不会愚蠢到胡乱打气球的地步;

而中国的民用气球,也没有那么大本事,或者说没有必要那样。

作为一个军人,如果我能决定当时的行动,我会这么干:

布林肯不是要来访问吗?那我朝美国上空打个擦边球的东西,看看美国的反应。

如果美国毫不犹豫打下来,那么他想改善关系是假,想要借访问获得国内利益是真。

如果他忍下来了,说明美国在乎这次访问。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美国人也不是没脑子。

他们首先宣布访问因为“气球”而不得不推迟;然后装作万分为难的样子,在最后一刻打下气球;然后低调处理此事。

整个过程全部做完后,我们明显看出:中美都在试着探明对方的立场与态度。

而“气球事件”,美国看起来处理得荒腔走板,实际上,大国反而有些被动。

因为大国到底还是没搞明白美国到底在乎什么;而美国打掉气球,大国还不好应对与报复,吃个哑巴亏。

“多次接触”:有态度,双方都很鲜明;有需要,双方各取所需

到了2023年,两国继续互怼,美国在科技等方面全面遏制中国;

中国也在美国难受的地方捣几拳,比如金融、美债、农产品进口、稀散金属等方面。

在国际上的很多场合,两国也互不相让。美国死死拉着小本子、小西八、小菲,给中国添乱;还用技术、投资引诱印度,想把“印太战略”往“亚洲版北约”方面搞。

中国则针对性处理周边的问题。

对韩日,中国还是有把握的,他们怎么跳也跳不出什么花来;

对小菲,则亮明态度:再闹就动手。

唯独对印度,中国保留了一份期待,因为印度将来会是大国竞争中重要的“制衡力量”。

所以,现阶段在保持边境明确立场之外,以不搭理为主,印度的“G20”我们都没去。

又到下半年的下半段,各国都有很多事要做:既要总结前期的外交成就,又要布局下一步外交的事项。

所以,中美都有“接触”需求。

9月16日,王部长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马耳他举行了新一轮战略沟通。这是三次接触中最重要的,另两次基本是礼节性的。

为什么王国委和沙利文的沟通最重要呢?因为这次沟通对中国来说,既要“实质内容”,也要“外在形式”。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次沟通应该是中方提议的。

一般情况下,一方提议会晤,选择地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面的。

马耳他,是美国喜欢选择的地方,美国经常在这里搞会晤。

最有名的“马耳他会晤”,是1989年12月的“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

美国总统布什当选后,被“东欧剧变”搞得焦头烂额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急需和美国新总统接触,但又不便于访问,于是,两人在马耳他进行了“会晤”。

那么这一轮中美的密集接触,双方需要什么呢?

实际上,美国对会晤的需求,是“内容大于形式”,而中国需要的是“形式大于内容”。

美国年底将举办APCE会议,如果中国不去,或者中国派个低级别代表团,美国这次会议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美国明年将进行选举,拜登需要稳定的对外关系,尤其要多一些资本的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把中美关系搞坏,美国政治氛围是一回事,资本的选择是另一回事。

美国希望敲定“APCE”的问题,需要明确许多变化后的问题,还需要给资本吃点定心丸。

所以,只要有机会,美国当然同意接触。

可以想象,当中国提议见面谈谈时,美国答应的那个痛快劲。

他们既要形式又要内容,并且“内容大于形式”,所以非常配合,甚至迫不及待。

大国需要什么呢?两个方面:

用内容明确下一步行动;用形式增加一些筹码。

美国关心“APCE”,中国也关心,但中国关心的点是美国将怎么处理与会人员资格的问题。比如李家超来不来、岛上什么人去等等。

如果这些方面美国忤逆了中国的意思,中国绝不会答应。

这才有王国委又重重划红线,而沙利文只能说“我注意到了”。

他能说什么呢?很多工作要回去做的,现在没法答应。

而增加筹码,实际上是给下一步与俄罗斯交往准备的,这个就不多说了。

最关心中美密集接触的国家,一定是俄罗斯。

如果中美关系决对对立,俄罗斯是不会太在意很多事的:反正中美好不了。

如果中美密集接触,还谈了很久,就说明两国关系有回暖的基础;面对这种情况,好家伙,俄罗斯能不紧张吗?

怎么办呢?

俄罗斯是不是要在“一带一路”方面多多给力的行动啊?

是不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别再端着啦?

是不是深刻考虑中国的和平建议啦?等等。

总之,不要被这一次中美的接触迷惑了。

现象就是这么个“现象”:两国一直在各取所需,不可能为了眼前利益放弃战略利益。

本质还是那个“本质”:两国关系变坏是系统性的,因为追求的利益尖锐对立。

对这种关系抱持点“谨慎悲观”吧,两国关系大概率还会继续滥觞下去。

0 阅读:2

战河过天下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