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小明”,这个孩子最出名

辇辇 2020-05-07 12:11:06

不管70后、80后,还是90后、00后,甚至以后周而复始的几零后,走过路过,谁也无法错过一段故事,就是“孔融让梨”。在中国,除了“小明”,孔融这个孩子最出名。

小时候,我曾觉得,孔融、孔子、恐龙可能有点关系;长大后,我才知道,恐龙跟这俩人是彻底挨不着,但这俩人之间还真有点关系。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人,是孔圣人的第二十世孙。孔融是否让过梨,不清楚,但翻开史书,孔融的聪明却一直刷屏。他从小有“神童”之称。

据说,孔融10岁那年,跟着父亲孔宙去当时的京城洛阳。这么大的小孩本该想着吃喝玩乐,但孔融却不,他独自去拜访名士李膺。当时,李膺是当时的名流,人称“天下楷模”。每天拜访他的人很多,但只有名士或者亲戚才能得以一见。孔融就自称是李膺的亲戚,获得了召见。李膺一见这个小屁孩很是吃惊,就问:“你跟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振振有词道:“想当年,我的先祖孔子,曾拜先生的先祖老子为师,难道我们不是世交吗?”李膺被孔融的聪明征服了,可一个叫陈韪的名士,却对这个能言善辩的小孩很是反感。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大了不一定好,说孔融越长越歪。孔融一听可不乐意了,马上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看你现在这个笨样子,小时候肯定很聪明,这人骂得机智。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长大后的孔融到底行不行呢?

《后汉书》记载,孔融16岁那年,在家里接待了名士张俭。张俭与孔融的兄长孔褒是好友,当时是为躲避追捕前来投奔的。可正赶上孔褒出门在外,张俭见孔融年轻,就想走。孔融看出了张俭的窘迫,就说:“哥哥虽然不在家,但是我也可以做主哇!”于是,他就留下了张俭。

张俭是躲过了一劫,但后来,孔褒、孔融兄弟却因事情泄露而被捕入狱。孔融坚持说:“张俭是我收留的,有罪的应该是我。”孔褒也争辩道:“张俭是来投奔我的,罪责在我,不怪弟弟。”

审案的官员也无所适从,就找来了孔母。可孔母却说:“年长的人主持家事,应该我来顶罪。”一门都争相赴死,官员们最后只得请示朝廷。朝廷最后下了诏书,定了孔褒的罪。

义举替哥哥作,罪责要自己承担,孔融因此而声名大振。出名是好事:现在,出名能挣钱;以前,出名能当官。有了声名的孔融,后来被人请去当了官。

身为圣人子孙,又才气与名望兼具,孔融自以为掌握着无上的道理,活成了人生的标杆,狂傲天下。狂傲,总要带着高冷,总让许多人欣赏,或说清高、也有镇定。据说,孔融当年在北海时,受到袁谭攻击。城内已兵戎相接,但他尚能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虽然最后城陷败逃,但孔融的名士风流还是传颂四方。

藐视天、藐视地,都没啥问题,可孔融竟然还藐视领导。他发挥了自己文坛领袖的优势,要文斗不要武斗,狠劲怼领导。前后几任领导,例如何进、董卓呀,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自然受不了孔融这样的臣下,都曾想杀了他,只是碍于他的名士身份,都怕影响不好。领导怕影响,说明分量不够。后来,终于有分量重的领导登场了,他就是曹操。

大家都知道,曹操不但是位权臣,还是位全才,政治军事一把罩,文采也了得。当孔融遭遇曹操,那真是怼出了境界、怼出了水平。

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大家都知道,在曹军攻入袁氏势力中心邺城时,曹操的儿子曹丕看上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就娶回了家。这事,别人也就私下里八卦一下,可孔融却特地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为别的,只为说一个典故: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头回听说,就问:这出自哪部经典呀?孔融答:不是出自经典,是按照当今的情形推断的,想当然耳!这人骂的文雅又别致,曹操有气也说不出。

曹操是历史上的明君,很有责任感。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破坏严重。有限的粮食只能用于吃饭,不应用于娱乐。所以,曹操颁布了禁酒令。酒助诗兴,酒对文人来说既是物质享受,也是精神源泉。孔融嗜好饮酒、反对禁酒,他说:酒有许多好处,曾助很多圣人成就大业。如果说饮酒乱政,就禁酒;那商纣因好色亡国,怎么不禁婚姻呢?

评论一下私生活就算了,还耽误政事,曹操很恼火。为了他的大事业,他有点不能忍,但要有策略。孔融是名人,曹操向世人展示雅量,表面上让名人提意见,暗地里把不满情绪传达给下属。下属郗虑承望风旨,明白了曹操的心思,就以阻碍国家大政方针为由罢了孔融的官。

一年后,孔融又任太中大夫,不过是个闲职。按理说,孔融再没资格参政议政,应该消停了,可他仍活在话题中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融自己持才傲物,也喜欢同类人,结交了许多才名满天下的狂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祢衡。

祢衡,是名副其实的狂人。他藐视所有人,只交孔融、杨修这样的才学大家。但在才情上,他也并未觉得这二人有多高,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人皆平庸,不值一提”。杨德祖,是杨修,其字为德祖,是三国时著名的聪明人。杨修和祢衡年龄相当,孔融比他大20岁。听了这话,孔融似乎应该恼怒,但他非但没有,反而更欣赏祢衡,还向曹操推荐了他。可祢衡不但不愿效力,还骂曹操。不是有一出戏叫《击鼓骂曹》,说的就是祢衡骂曹操。

祢衡,是典型性孔融之友。虽然,他早早地就被黄祖所杀。但在他之后,孔融周围依然不乏狂士。他们虽不一定有祢衡那么狂,但也有声名在外。身边老活跃着这样一群名人,孔融虽退居二线,但影响不减当年。

曹操看出,孔融是不死不休哇。知心下属郗虑看出了领导的意思,指使下属上书状告孔融:1、不忠,有造反言论,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繁体劉);2、不孝,与祢衡发出狂言:“父之于子,没什么可亲的,不过是情欲的产物。子之于母,也没什么了不得,无非就像物品寄居在瓶子中,出来了也就分离了”。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把汉献帝当成傀儡,却说手里没什么实权的孔融不忠不孝,不可笑吗?但是,从来莫须有之罪最厉害:不是不忠就是不孝,沾上一点儿就该万死不辞。孔融就因“不忠不孝”,被曹操杀了。

孔融,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没当上领导,还被领导杀了。于是,好多人就想起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好一阵乐。好像,我们大多数人,小时不了、大了不佳,才是人间正道,才该活得理直气壮。

孔融死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到处搜罗孔融的文章。他十分欣赏孔融的文采,将他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还赞道“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可以与扬雄、班固匹敌。

孔融这一生,功绩了无、人品难说,但聪明过人,文章绝好。

聪明,能遗传,孔融的孩子也聪明。据说,孔融被捕时,俩个孩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正在做游戏,毫无惧色。孔融对使者说:“能保全孩子吗?”还没等使者回答,孩子就回他话了:“父亲何曾见过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不一会,就有差役来,抓走了俩个孩子。结果可想而知,掉下来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鸟蛋。黄毛小儿竟有这种见识,聪明吧!

聪明是天分,是天给的。它没有勤奋、自律……那么感人。好像艳羡先天的东西,比如聪明、美貌……说出来就让人觉得肤浅。但越随着年龄增长,我就越觉得,那些天然的、无添加的东西是那么好,人工怎么做都做不出,即使有了样子,也无法具备实质。不信,你细品!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