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是“高考钉子户”的唐尚珺,在短视频平台发视频说:
“决定今年去读大学了,曾经的梦想可以到大学再追逐。”
被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录取是否会去读的悬念,终于接开了。好在这一次,没有让网友叹息太多。
因为不少人对他的关注,已经从早先的期待慢慢变得没有耐心。
16年的时间,有人说是“高考虐他千百遍,他待高考如初恋”,也有人辣评“进入了一个死胡同,真的很难走出来”。
的确,再看一路考过来的历程,也许很多事情都悄然发生了变化。
1.16年,意味着什么唐尚珺被一众网友熟知,源于2016年播出的一部纪录片《高十》。
当时,同年他参考人生中的第八次高考,考了625分,收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是他多次高考中,成绩最好的一次。
但意外的是,他的父亲,也在这一年病倒了。
一边是父亲生病需要用钱,另一边是复读学校招收学生,承诺高分复读生,只要来复读,就能获得10万一次性奖励,考上清北还有60万的奖励。
对于当时的唐尚珺来说,放弃入学无疑是彼时能想到的最好选择。
只是,后来父亲还是离开了,但他却很难再走出高考的循环。
直至现在,再看考学的16年,我不知道他本人的心境,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会以为时间成本太高了,高到错过了人生中很多的风景、最好的时光。
2.网友关注他,胜过他自己也许是经历过于“传奇”,当唐尚珺的消息一出来,就会引来很多人关注。
就像他高考完后,分数出来后,录取结果出来后,以及当下做出决定后,都会在短视频平台告知一下网友。
而网友,也会对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一边愿意公开,一边也愿意关注。
不知道就怎么成了这样一种“通知”和“被通知”的关系了。
我会觉得,连续考了这么多年,持续的热度也对他的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竟,站在聚光灯下,很多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迭代自己的认知体系,就很容易抵达真实。
就拿去年他参加高考来说,分数也不至于没学上,而在于他在报志愿时一路滑档、退档,但凡是不仅仅只专注备战高考本身,而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也多多关注一下社会动态,也许能减少很多沉没成本。
而网友给的过多关注,似乎也会使人觉得:持续高考,励志又热血。
但我想说:真的是这样嘛?35岁的年纪,放到当下的就业环境,又有多大的选择空间呢?
过分关注、捧杀,甚至是太多带着目的的奖励,慢慢的,就会麻痹人,而找不到归路。
3.信念要有,但也别让梦想成执念当然,最后也祝福唐尚珺,这一次能够真正地追逐梦想,而不是把追梦当作生活的全部,用代价最大的方式去实现。
有信念,也许会有未来;但成了执念,当下的梦未必还是曾经的梦。
我们总说,要初心不改。
但真的很难。
尤其是在多年的负反馈之下,不成神终成蝼蚁。
生活从来都不需要歌颂苦难,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苦难,但不是人人都会说出来。
所以,还是不必把个例当典型,榜样的作用,更多还是在于“有一天我也可能成为发光的你”,而不是“不着边际地用整个青春实现泡沫般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