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畅得知女儿在苏联结婚生子,质问:你为什么非要和一外国人结婚

时光轻轻走 2025-02-19 19:49:00

1923年,蔡畅和李富春在巴黎市区的一家咖啡店里,用几杯葡萄酒完成了独属于他们的婚礼,正式结为革命伴侣。

婚后不久,蔡畅就怀孕了。但想到自己未竞的革命事业以及革命事业可能会造成孩子的不幸,性格倔强的蔡畅决定放弃做母亲的权利,中断妊娠。

在蔡畅身边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李富春当时十分尊重蔡畅的想法,并表示了同意,在他看来,自己和蔡畅结合在一起,并不是为延续香火,而是为了在理想的征途和革命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并肩战斗。

而客观现实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是来自蔡畅的母亲葛健豪,她是中国第一个赴欧留学的“小脚老太”,当时正和儿女一起在巴黎勤工俭学,得知女儿怀孕后,她极力反对女儿堕胎,并表示自己愿意牺牲学业代他们抚养小孩,让孩子成长为革命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法国法律禁止妇女堕胎的约束。

最后,李富春和蔡畅还是决定生下孩子,作为外婆的葛健豪欢天喜地地给这个女孩取名李特特。

小生命的降临也给李富春和蔡畅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但为了革命事业,蔡畅不仅做了绝育手术,还和李富春一道忍痛离开襁褓中的女儿,踏上了奔赴莫斯科学习的路途。

而李特特则跟随外婆回国,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漂泊,经上海辗转回到湖南长沙。

不久后,蔡畅和李富春回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为掩护身份,他们将女儿接到了上海,李特特得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

不过由于斗争需要,李特特在上海时,经常随父母搬家,改姓,她后来回忆起来,“有一段时间我们住的地方又小又破,爸爸和妈妈早晨在桌上放一根油条、一个烧饼,然后就反锁门走了。我吃喝拉撒全在屋里,常常没等他们回来就睡着了,几天都和他们说不上一句话,那时我刚满5岁”。

再后来,李特特随外婆隐居永丰乡下,同表姐表弟一起,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一直到1938年,中央组织将一些烈士遗孤和领导子女送往莫斯科国际儿童院,时年15岁的李特特就此踏上了前往苏联的路途。

在苏联国际儿童院期间,李特特“感觉十分幸福,吃喝都不用管,到了礼拜天,洗澡、换衣服,简直是天堂般的生活”。

不过不多久,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李特特和国际儿童院一些较大的孩子被安排参加军事训练,准备作为后备军参加战斗。

这期间,李特特还在医院护理伤员,每天帮他们换药、喂饭,在零下40℃的寒冬里,与莫斯科人民一起挖反坦克战壕……

战后,1944年,李特特重回莫斯科校园,考上了莫斯科鲍曼工程技术学院。学习一期后,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又调到苏联广播电台服务。

1948年,听从母亲的建议,李特特转入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学习农业。

同年,李特特与一位苏联小伙结婚,生下了一个漂亮的混血儿男孩。

不久,蔡畅因公务途经苏联,特意去看望自己的女儿。

这时,蔡畅才得知女儿已经在苏联结婚生子,她质问女儿:你不是还在上学吗?为什么非要和一外国人结婚?

而李特特面对母亲的质问,心下也十分委屈,不禁将自己多年一个人在苏联,想念父母,但又联系不上,没有人关心和照顾,直到遇到现在的丈夫,有了一个家的处境和心情全盘托出。

蔡畅闻言,不禁感到十分难受和愧疚,这么多年疏于对女儿的关怀,她想解释什么,但又说不出口。为了革命事业,她无可选择。

冷静下来后,蔡畅也意识到自己无权这样质问女儿,为了向女儿道歉,她特意给自己的混血儿外孙起了个中国名字——李勇。

1952年,李特特又生下二儿子李坚,并于同年回国,最先分配在华北农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

这一年,李特特29岁,距离她离开时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蔡畅时任中央妇运委书记,而李富春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务委员兼重工业部部长。

“和走前一样,父母还是异常忙碌,很少见面。”李特特也并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权,反而在回国后第二年,在父母的鼓励下,带着仅3个月大的二儿子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北大荒开荒,一待就是三年。

在北大荒,李特特带着儿子住在破烂不堪的茅草房,夏天的时候,北大荒的蚊虫尤其地多,小李坚总是被咬得浑身是包。

又因为营养不良,李特特早早地就没了奶水,只能将玉米碴子、烤馒头磨成末再冲成糊糊给孩子喝,小李坚因此还闹过肠胃病。

如此这般,以至于李特特后来每每看到五花八门的婴幼儿营养保健食品,就越发可怜当年的小李坚,直言“他跟着我受罪了”。

至于孩子的父亲,李特特的苏联丈夫,由于不懂中文,到北京后被分配在电信局工作。

“我们文化背景差异大,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再加上那时候党内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和我的交流越来越少。”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在各种压力的影响下,李特特的丈夫与她离婚,返回苏联。

如此不得不感叹,作为革命子女,李特特的人生似乎一早便注定要与潮起潮落的革命洪流、国际局势紧密相连,而对于此,李特特也早已坦然接受,晚年谈及时也已不太放在心上。

后来,李特特回到北京华北农业研究所工作,直至离休。期间,李特特再婚,并生下小女儿。

离休后,曾有人找上门来,请李特特到特区办公司,也有人请她做公司的“名誉董事长”,但毫无例外都被她谢绝了,相反,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义务扶贫的工作中,担任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终身理事。

此后她走过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希望小学,实施安居工程,资助失学儿童……到2007年,时年84岁的李特特最忙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要出差,走过的贫困县城和村长有两三百个。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投身扶贫工作时,李特特坦言:

“我的三舅蔡和森被敌人用大铁钉钉在墙上,死得很惨;二舅蔡林蒸1925年广东省港大罢工时被国民党砍成几块,丢在湖里;三舅妈向警予31岁被害……我家里这么多亲人抛弃了家庭,牺牲了生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对我的人生影响太深远了”,这也是为什么她到了这把年纪,还是一门心思想着要做点益事的原因,“否则这辈子都过意不去”。

2021年2月16日,李特特因病逝世,享年97岁,自此走完了革命子女的传奇一生。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