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换个人来到维尔纽斯,遇上昨天的大雨和恶劣的遭遇都会想要快速逃离,因为这些似乎都在提醒你,这不是一个好地方,而你,尤其是你,根本不被欢迎。可我又换了一个地方住下来,很幸运,房东让我一早就办理了入住。
这个房间就在一座顶着洋葱头的东正教堂前,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有着全世界最无厘头宪法的对岸共和国,后面还有个私人停车场可供停放摩托车,一切又都好了起来。
神的祝福就像天气,时好时坏,但世上没有坏天气,我是长在火山灰里的葡萄藤,被神偏爱。
上次来维尔扭斯有个故意没去打卡的地方:对岸共和国——一个国家之中宣布独立但没有主权的国中国。
1997年愚人节,该区宣布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并拥有自己的国旗、货币、总统、宪法,并成立一支12人的军队,不过后来因为立陶宛加入北约,军队宣布解散。
宪法第1条:“每个人都有权在维尔尼亚河边生活,维尔尼亚河有权在任何人身边流过。”
第12条:“一只狗有权去做狗。”
第37条:“每个人都有权去不拥有权利。”
当中亦包括一些对比的条文,如第16条:“每个人都有权快乐。”第17条:“每个人都有权不快乐。”,强调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每件事情拥有做与不做的权利。
朋友圈总在思考「未来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却不怎么思考「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或「未来的人是否需要国家」。
互联网和数字货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去国家化的产物,这些新的事物真正的价值当然不在商业价值,它们正在建立的是人类全新的交流模式和信用保护体系,所以不为人民而存在的国家才会对此大力围剿。
这世界上的很多角落正在诞生去国家的团体、崭新的宗教和法律,比如对岸共和国的总统是个诗人、音乐家和电影导演,宪法里写着「狗有做狗的权利」:)
除了我们几乎没有什么游客,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旅游业发展以后,这个地方被翻建一新,充斥着各种咖啡馆和画廊,房价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它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艺术区,而曾经那些流浪汉、酒鬼、嬉皮士、艺术家已不知去向。
很少有游客知道,钻进那些昏暗的小巷就能看到一些破败的、长满青苔的房子,这些房子才是这里过去的样子,建初一个劲儿在旁边叫:“拍给校长,拍给校长,这不就是过去的迷笛学校吗?”
“这么破?”
“就这样,一个个琴房!”
“这么破?”
他好像听不见我说破,全然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相信和构建乌托邦的人都很愚蠢,但我相信理想主义者是面向未来的。我不知道那未来是在多久之后,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马克思那么理性的反资本主义,是为了构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世界。
思考确实是无用的,但思想也可以作为武器。
回头的时候,正好看见建初站在巷口看海报,随意抓拍一张。
我俩在现实里几乎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都是藏在内心乌托邦里的人。虽然看着没那么张牙舞爪,甚至精神有点萎靡,有时看起来像生了一场病,邋里邋遢,不存在什么攻击性。但又绝不倒戈的活着,颓废不是消极的,勤奋也不一定是积极的,娜娜问我想活成哪种角色,我想到很多厉害的人,最后答道:俞瑾。
这里还有一只标志性的猫,下面有一些说明,比如不要害怕,摸摸我的耳朵。
我们离开对岸共和国,随意的走在老城区,除了紧靠河边的哥特式教堂,这里多是巴洛克建筑,无比华美,这两种建筑风格很好区分,前者能看见黑衣的巫婆,后者能看见金发的公主。
感谢辰同学和丹姐的两个大红包,我俩拿着红包和前一天的住宿退款,去吃了这顿大餐。
立陶宛多是森林,贵族都有打猎的习惯,所以当地食谱是包含野味的。有个据说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餐厅,名叫lokys,菜单上除了各种当地特色还包含野味,比如野猪、海狸和鹿。
我俩在路上很少下馆子,但对于没吃过的食物,是必须得去尝试一下的!解锁人生第一次!
这家两百年历史的餐厅味道不错,果然不是徒有虚名,但中午几乎没有当地人和游客去就餐。炖海狸肉无论是味道还是口感,都跟牛肉无异,倒是作为广东人的建初一个劲儿说吃起来有野味的味道。我实在不理解什么是野味的味道。
烤鹿肉不是全熟的,留有汁水,可见这家餐厅如当地人告知的那样,烤牛排会是最佳。
但我们不是奔着最佳去的,而是解锁全新的食物,还点了当地的土豆饺子,整个苏联国家几乎都有这道菜,没什么新奇,超市里也买得到预制品。
热的蒜香黑面包反而是最香的。
如果每天都有钱进餐厅就好了,你看,人就是这么不知足,人如果不贪得无厌就好了,多花一点时间感恩已有的。
喜欢现在的生活,写一篇文章赚一天的钱,每天紧打细算,有时也能像今天似的,过上很好的生活,但还是迫不得已的需要溜掉小费;有时就像流浪汉一样,找个没人的地方搭个帐篷,或去街上唱歌;有时也会被当地人领回家,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切就像坐过山车,飞驰在无数人和房间之中,关于究竟该如何生活的规训已经全部抛诸脑后,很多人说:你现在这么肆意妄为,想过老了怎么办吗?
你说一只鸟筑巢的时候,会想到下雨怎么办吗?大自然不会背弃任何一只动物,当然,如果它要降临灾难,也没有个体能够抵挡。
所以,尽管去活吧。
我们爬上了威尔纽斯的三十字架山,下面被人写着:“我不要再在这里工作!”
全世界人民的愿望果然是一样的。
建初拿出琴,我们面朝整个威尔纽斯老城坐着,弹琴。本来到山上就会下去的人群,陆陆续续的在我们身边坐了下来,没有人打招呼,时不时响起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该回家了。”一个小时候后,我跟建初说,我们收起琴,起身,也没有人打招呼,但能感觉到余光的告别。
下到一半的时候,建初问我:“你说他们觉得好听还是打扰?”
我回头看向山顶,发现人们已经跟在我们身后下山。“看,琴声停了,他们也回家了,该是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