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与梦想交织的生命赞歌

鹰哥爱写文 2024-09-24 02:58:30

《布鲁克林有棵树》作者:贝蒂·史密斯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布鲁克林有棵树》。

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了布鲁克林贫民窟女孩弗兰茜在困顿中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动人故事。在书中,她坚信知识的力量,以书为友,不断突破自我限制,向着更加广阔的天空翱翔,最终成长为一个勇气与智慧并存的强大女性。

而在现实生活中,本书的作者贝蒂·史密斯就是弗兰茜的原型。她从小在布鲁克林的穷人区长大,对底层社会的人情冷暖有深刻的体验与洞察。她没能完成高中学业,但是通过自学成功地进入了大学,之后个人的戏剧作品更是获得了大奖。她的命运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贝蒂·史密斯的首部小说,小说问世后备受推崇,次年就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小说还被改编为音乐剧,上演了两百多场。这一切让它成为了与《小王子》齐名的经典作品,跨越了时代和国界,不断带给人们积极进取的信心。

无论是作者贝蒂·史密斯,还是她笔下的弗兰茜,她们的生命故事共同传递出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能够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梦想,活得丰盈而充实。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本期的精华版解读。

孤独、艰辛的童年

20世纪初,弗兰茜出生在美国的布鲁克林。这里当时是外来移民的聚居区,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日子过得很辛苦。

相较而言,弗兰茜一家的生活,过得更为艰难。因为在她家里,只有母亲凯蒂有稳定的工作,父亲乔尼是个自由歌手,在客户有需要时才上班,闲暇时间几乎都耗在酒吧里。

乔尼长得英俊迷人,穿着打扮时髦,精通唱歌和跳舞。凯蒂十七岁时遇到他,两人一见钟情,迅速结婚生子。以至于他们有女儿弗兰茜和儿子尼利时,凯蒂还不满二十岁,乔尼也才二十出头。

乔尼喜欢轻松自在的生活,面对家庭的重压,他感到难以承受,于是借酒浇愁。喝醉之后,他不会大吵大闹,而是变得沉默寡言。

每次酒醒之后,他仿佛幡然醒悟,立志要做个好父亲。他会戒一阵子酒,努力工作,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意图教会他们各种人生经验。

可惜,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不长,他会很快再次陷入颓废之中,觉得人生无望,又开始酗酒。

凯蒂遇见乔尼时,觉得他优雅俊俏,充满情趣。她相信,他们一定能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当凯蒂为了生弗兰茜,在痛苦中煎熬一整夜时,乔尼却出于恐惧,不仅没有陪在妻子身边,还因为跑去喝酒,忘记了职责,丢掉了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

从那之后,乔尼就成为了歌手和侍者,再也没有从事相对固定的工作了。

凯蒂逐渐意识到,乔尼不是个坚强的丈夫,他心智不成熟,无法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不过,在弗兰茜三个月时,凯蒂意外怀孕了,出于对生命的珍视,她生下了儿子尼利。

在贫困的生活中,美丽、温柔的凯蒂,打破了少女时期的浪漫幻想,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乔尼的颓丧,在于他意识到自己人生的无望。他受教育程度不高,早早有了家庭的重担,既没有坚强的意志,也缺乏吃苦的韧劲,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来改变现状,因此选择了认命。

其实,比乔尼小两岁的凯蒂,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但她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她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她有强烈的生存欲望,这使她成为了一名“战士”。

弗兰茜渐渐长大,她聪慧、敏感,看到了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差异,也发现了两个家族的不同。

乔尼是爱尔兰移民的后代,他的父亲一生也没有过稳定的工作,三十岁就离开了人世,留下四个年幼的儿子。乔尼的母亲独自抚养孩子,他们到十二岁时,就都辍学去打工了。

这个家族的小伙子们长大以后,个个英俊潇洒,擅长吹拉弹唱,能歌善舞,女孩们被他们迷得魂不守舍。他们都是唱歌服务生,赚钱不多,收入基本都花在了喝酒和赌马上。

乔尼的三个哥哥,都没有活过三十岁。他们有才华但软弱,日子过得率性鲁莽,被不规律的作息和大量的酒精毁坏了健康,轻易就丢了性命。乔尼是几兄弟中唯一活过三十岁的人,也是唯一结了婚、有了孩子的人。

和乔尼的家族相反,凯蒂的家族,总能养出个性坚强的女孩。凯蒂的母亲睿智而强大,她忍受着丈夫的无能和暴虐,保护女儿们不受伤害,并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倾囊相授。

她的几个女儿长大后,个个身材苗条,声音温柔,却拥有强大的力量,成为了各自家庭的主心骨,不仅要引领、照料丈夫,还想尽办法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孩子们贫苦的命运。

在弗兰茜身上,糅合了两个家族的特征。

她身上既有父亲强烈的爱美之情和多愁善感,也有母亲的朴素与务实;她继承了外婆的神秘感、讲故事的才能、伟大的信念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心,也继承了外公残忍的意志力;她继承了母亲所有的柔情,却只有她一半坚强。她是这些优点和缺点的混合物。

除了这些,她身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成分,那是两个家族的人所没有的素质:热爱阅读、洞察力突出、思维灵活,这些是她灵魂中独一无二的东西,

独特的弗兰茜,有时会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弗兰茜没有朋友,几乎总是独自玩耍,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和其他小女孩交往。其他小孩也躲着她,因为她说话很古怪。

有一次,一个小孩嘲笑弗兰茜,弗兰茜反驳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只是充满了喧嚣和愤怒,没有任何意义。”

还有一次,她想和一个小女孩交朋友,就对她说:“你在此处等候,容我回去一趟,得一绳索归来,我们一起跳绳。”那个小女孩纠正她说:“你的意思是,你回去取你的跳绳。”

弗兰茜这样文雅、书面的说话方式,受到的是《莎士比亚》和《圣经》的影响。母亲凯蒂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从弗兰茜五岁起,凯蒂就每晚带孩子们阅读这两部经典作品,一直坚持了许多年。

开始上学之后,弗兰茜孤独的处境,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由于贫穷,她常常被老师看不起,被富裕家庭的孩子欺负。她显露出写作天分时,老师会夸赞她,但当她在作文中写贫穷、饥饿,写醉酒的父亲时,老师会批评她,认为她写的是“污秽”的东西,给她很低的分数。

这样成长起来的弗兰茜,渐渐学会了忍受孤独,咬牙坚持。她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想象着家里全部摆满书的成年生活,在艰辛的生活中寻找前进的力量。

成长路上的苦难与蜕变

在家庭中,弗兰茜能够感觉到,母亲凯蒂更喜欢弟弟,对自己没那么上心。弗兰茜十三岁那年,她的作文被评为七年级最优秀的作品,刊登在了校刊上。

这是弗兰茜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感到无比兴奋,回家后立刻把好消息告诉了凯蒂,但凯蒂却显得没什么兴趣。确实,凯蒂工作忙,没时间,但实际上,弟弟尼利需要母亲时,她总是有时间。

弗兰茜习惯了凯蒂对弟弟的偏爱,并没有感到悲伤,而是等着父亲回家,跟他分享这个消息。她知道,父亲会为自己自豪。

不过,后来弗兰茜遇到危险时,她看到了凯蒂的爱。弗兰茜十四岁那年,当地出现了一个变态,他经常猥亵小女孩,却迟迟没被抓捕归案,甚至有个小女孩被他杀死了。

这让整个社区人心惶惶,父亲乔尼为了保护弗兰茜,借回来一把枪,放在枕头底下。

某天弗兰茜放学回家时,就在走廊上遇到了这个变态。她吓得完全出不了声,眼看就要被带走,却被等她回家的凯蒂发现了。凯蒂从来没用过枪,但为了保护弗兰茜,她勇敢地挺身而出,一枪击中了变态。

这次事件之后,凯蒂成了社区的英雄。弗兰茜也更加意识到,在母亲身上,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

一年即将结束,快到圣诞节时,弗兰茜家里冷冷清清,完全没有节日氛围。除了他们依旧没钱,还因为一件事:凯蒂又怀孕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乔尼就变得不太正常。在之后的两个多星期里,他不喝酒,不上班,也不和家人讲话,每天四处游荡。回家后,他经常穿戴整齐地躺在床上,眼睛紧闭着。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凯蒂脸色苍白,一声不吭,预感到悲剧即将来临。她脸庞消瘦,两颊凹陷下去,身体却因为怀孕,变得丰满起来。圣诞节前的一周,凯蒂为了挣钱,又接了一份兼职,工作更忙碌了。

某天晚上,凯蒂下班回到家,正在和两个孩子吃晚餐,乔尼也回家了。他狠狠地捶门,仿佛要把门砸开。

凯蒂把门打开,乔尼冲进了屋子。他向来注重仪容,任何时候都保持风度,但那天,他的礼服脏兮兮的,礼帽也压瘪了,没戴手套的手冻得通红,不住地颤抖着。

乔尼之所以这样失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唱不了歌了,人们雇他去逗人发笑,像个小丑一样。他为此大发雷霆,被侍者工会除了名,再也不能得到工会推荐的工作了。

乔尼觉得自己完蛋了,不顾孩子在场,失声痛哭了起来。

凯蒂陪着乔尼进了卧室,弗兰茜和尼利站在外面,呆若木鸡,弗兰茜甚至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因为弗兰茜认为,如果上帝真的存在,并且关心人们的生活,他就应该看到自己一家饥寒交迫的处境,想办法改变乔尼的状态。

可惜,上帝没有出现。那天夜里,乔尼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出了家门,就此失踪,家人怎么都找不到他。第四天晚上,警察找到凯蒂,把她带到医院。乔尼躺在病床上,已经濒临死亡,毫无知觉。凯蒂守着他,直到他没有了呼吸。

晚上凯蒂回到家,没有把乔尼过世的消息告诉两个孩子。第二天早上,凯蒂才跟他们讲了这件事。

弗兰茜站在那里,没有惊讶,也没有悲伤,好像一切都不是真的。母亲命令道:“你不要为他哭泣。他现在已经解脱了,也许他比我们都幸运。”

乔尼死于急性酒精中毒和肺炎,不过,凯蒂为了维持他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只告诉他们,乔尼的死因是肺炎。

凯蒂用保险金为乔尼办了葬礼,家里剩下的钱很少,维持日常生活成了难题。再加上凯蒂的肚子逐渐大了起来,能做的工作越来越少。为此,弗兰茜打算辍学去工作,凯蒂不同意,她希望弗兰茜能拿到毕业证,能够有机会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

在这个走投无路的时刻,乔尼的朋友、酒吧老板麦加里蒂出于对乔尼的怀念,给弗兰茜和尼利提供了一份兼职,极大地改善了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弗兰茜和尼利得以继续读书,并且顺利毕业了。

在毕业典礼上,弗兰茜意外收到了来自乔尼的鲜花和寄语。那是他提前安排好,委托弗兰茜的姨妈送的。弗兰茜放声大哭,最终接受了父亲已经离开的事实。

于命运深渊中,绽放希望之光

凯蒂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暑假期间,弗兰茜进了工厂,弟弟尼利去了一家证券交易中心打杂。

工厂的工作很轻松,弗兰茜熟悉了操作之后,脑子里就开始胡思乱想:“这也许就是人的一生。一天工作八小时,挣钱买食物,付房租,勉强维持生计,然后继续工作。有些人从生到死,不过就是为了这些。当然,有些女工会结婚,娶她们的男人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她们能得到什么呢?或许在工作之后,睡觉之前能有个人聊天解闷吧。”

但是弗兰茜知道,这种状态也不会持续太久。她见过太多劳工夫妻,孩子出生后,账单越来越多,除了大声吵架,很少和对方沟通交流。

她想,这些人都被困住了。可是,他们为什么被困住了呢?弗兰茜脑子里浮现出外婆一再重复、笃信无疑的一句话,那就是:“她们受到的教育程度不高。”

她顿时害怕起来,也许,她再也无法去上高中,再也无法接受大学教育,也许她这辈子都要在工厂里工作了。这让她感到莫名的恐惧。

工厂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弗兰茜不想和其他女工一样,继续去找别的工厂,做临时的活儿。她决定多尝试不同的工作,试试有哪些可能性。

她在报纸上见到模范剪报局招聘阅读工,要求年满十六岁。弗兰茜年龄不到,但她多年来阅读量大,记忆力也好。她顺利通过了面试,在模范剪报局的职位不断高升,薪酬也越来越高。

弗兰茜成为了家里收入最高的人,能够为母亲分忧,她感到很自豪。但是,她依旧渴望回学校去上高中。这些年来,外婆、妈妈和姨妈们一直在盛赞高等教育,希望孩子们坚持读书。她完全听进去了,将上大学当成自己的梦想。

可惜,由于经济原因,这一年只有一个人能去上高中。弗兰茜迫切希望继续读书,弟弟尼利却想要继续工作。凯蒂最终宣布,让尼利先回去上学,弗兰茜明年再回去。

这个决定,让两个孩子都非常愤怒。尼利觉得自己被逼迫着做不喜欢的事,弗兰茜则觉得,母亲不够爱自己,凡事都优先为尼利考虑。

母亲跟弗兰茜解释,她之所以这样做,有正当的理由:尼利不想回去读书,如果放弃了这次机会,他可能就彻底停止接受教育了;而弗兰茜渴望去读书,无论如何,她最终都有办法回到学校。

弗兰茜不再争辩,她能够理解母亲的用意,体谅她的艰难,但她也认为,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她并没有做错。

1917年,美国宣告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弗兰茜所在的模范剪报局倒闭了。她迅速找到了下一份工作,去操作电传打字机。

弗兰茜多在下午和晚上上班,白天有大量时间空了出来。并且,在模范剪报局这段时间,她由于工作需要,阅读了大量书籍和报纸,知识储备更加丰富。

她决定利用白天的时间继续接受教育,不过不是去读高中,而是上大学。她很快找到了提供暑期教育的大学,并顺利报名,开始了大学课程的学习。

凯蒂觉得不可思议,弗兰茜没有上过高中,竟然能够上大学。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弗兰茜是父母双方的家族中,第一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这是弗兰茜努力的结果,也是几代人积累起来的力量。

在暑期学校学习后,弗兰茜顺利通过了大学的入学考试,即将离开布鲁克林,去密歇根大学读书了。与此同时,她也在尝试着恋爱,体验不同的情感。

渐渐长大的弗兰茜,见识了人情的冷暖,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的滋味,经历了生与死的挑战,一次又一次开启全新的人生地图,她不再是茫然、自卑的小女孩,而是逐渐成为能够掌控自己未来的成年人。她希望尽情地生活,让人生中的每个片段都不要虚度。

弗兰茜在成长过程中,曾遭遇失去和痛苦,也曾自卑和恐惧。她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成长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或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觉醒与对自我的超越。

随着心性的成熟,弗兰茜逐渐变得坚韧、乐观,对梦想有着执着的追求。她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爱与被爱中找到平衡,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有爱的女性。

弗兰茜如同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深深扎根于土壤,努力靠近明亮的天空。她的故事充满了力量,激励我们,无论生活给了我们怎样的土壤,我们都可以怀揣希望,勇敢地向上生长。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