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详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乐天与予书。)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①,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作者自注:扬、越问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②。”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节选自《元稹集》卷五十一)
[注]①模勒:仿照原样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贞元A末B进士C尚驰D竞E不尚文F就中G六籍H尤摈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骚》,文中指《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
B.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C.“召而问之”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而”用法不相同。
D.刺,指担任州刺史或郡守,与《屈原列传》“以刺世事”的“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自小聪慧,与一般儿童不一样,刚开始学说话时,就能明确无误地分辨出“之”与“无”字,后来他在给元稹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这一细节。
B.礼部侍郎高郢开始用儒家经典来决定录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所创作的《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在新进士中广泛流传。
C.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领的新诗风十分流行,时人纷纷仿效,称之为“元和诗”, 扬、越等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诗作,并叫卖于市井之中。
D.元稹在会稽时亲自收集并编辑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为考虑到次年皇帝要把年号改为“长庆”,就把这部作品集命名为《白氏长庆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4分)
(2)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4分)
14.根据材料,说说在元稹看来“叙文之要”应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详解]
10.[答案]BEF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原句标点: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
1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C中两个“而”用法一样,都表顺承。
12.[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次年皇帝要把年号改为‘长庆’”错。应该是次年要改元,“长庆”的年号要终结了。
13.[参考译文]
(1)不久后,他进入翰林,负责起草制诰,频繁地上书谈论朝政得失。
(2)自从诗作问世以来,未曾有如此广泛的流传。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掌”意为“主持”“负责”,“比比”意为“频繁地,接连”。第(2)小题的关键点:“篇章”作动词用,“如是”意为“像这样”。每小题关键点各 1分,大意 2 分。
14.
①作者的简况 ②作品创作情况 ③编辑成书的过程(包括命名的缘由) ④作品的特点(好像被略去了)及作者成就(流行情况)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此题只需对前文进行归纳总结就行,没写略去的为不是“叙文之要”,所写的就是应该有的内容。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
[挖空练习]
材料一: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开始说话),试指(指认)“之”“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通“俱”)乐天与予书(信件)。)始既(已经)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立志)诗赋,二十七举(考中)进士。贞元末,进士尚(崇尚)驰竞(奔竞;追逐名利),不尚文,就中六籍(儒家经典)尤摈落(被排斥落寞)。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指的是儒家经书的统称)为进退,乐天一举擢(考中)上第(榜首)。明年(第二年),拔萃(才能出众)甲科。由是《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新进士(新晋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未几(不多久),入翰林,掌制诰,比比(频繁)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谈论)天下事,时人比(比作)之《风》《骚》焉。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同任校书秘书),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相当于被贬)掾(任掾吏)江陵,乐天犹(仍然)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佐职)江、通,复相酬寄(酬答寄赠)。巴蜀江楚间洎(及)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争相)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写),王公妾妇、牛童马走(马夫)之口无不道(传诵)。至于缮写模勒(抄写印刷),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交换)酒茗者,处处皆是。(作者自注:扬、越间(一带)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元稹的字)诗。”固(固然)亦不知予之为(是)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像这样)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凭)右庶子诏还(回京)。予时刺(做……刺史)会稽,因得尽征(征集)其文,手自排缵(排版),成五十卷,凡(总共)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改年号),长庆讫(结束)于是,因号(取名)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官职品行),与予之交分(交情情分)浅深,非叙文(序言)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作序)。
[参考译文]
《白氏长庆集》是太原人白居易创作的作品,他的字是乐天。乐天最初说话的时候,试着让他指认“之”、“无”两个字,他能够准确无误地指认出来。乐天开始说话的同时,就表现出读书的勤奋和聪敏,与其他孩子不同。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认识声韵,十五岁时立志创作诗赋,二十七岁时考中了进士。贞元末年,进士们重视奔走竞争,不重视文采,尤其是儒家经典更是被排斥。礼部侍郎高郢开始以经艺水平作为进退士子的标准,乐天一举考中了榜首。第二年,他又在甲科中脱颖而出,因此他所写的《求玄珠》、《斩白蛇》等赋作,都被新晋进士们在京城争相传颂。不久后,他进入翰林,负责起草制诰,频繁地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因此创作了《贺雨》、《秦中吟》等数十首诗篇,针砭时弊,谈论天下大事,当时的人们把他的诗作比作《诗经》和楚辞。
我最初与乐天一同在校书秘书处工作,前后互相赠答了许多诗章。后来我被贬为江陵的掾吏,乐天仍在翰林,寄给我了一百首律诗和杂体诗,前后共几十章。此后我们各自在江州、通州任职,又继续互相赠答。巴、蜀、江、楚之间,包括长安的年轻人在内,相互模仿,竞相创作新词,自称为“元和诗”。然而在二十年间,朝廷禁省、观寺、邮亭、墙壁上无不书写着这些诗作,王公大臣、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传诵着这些诗作,甚至还有人抄写印刷,在市井中贩卖,或者拿着它来交换酒茗,到处都是。我曾在平水市中,见到村校的许多孩子,争相学习歌咏,召唤他们问起,他们都回答说:“先生教我们乐天、微之的诗。”固然也不知道我是微之。自从诗作问世以来,未曾有如此广泛的流传。
长庆四年,乐天从杭州刺史的职位上以右庶子的诏令返回,我当时被任命为会稽的刺史,因此有机会完整地征集他的文集,亲自整理排版,成为五十卷,共二千二百五十一首。前辈们多以“前集”、“中集”为名称,我以为国家改元长庆,至此结束,于是号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的官职品行,与我之间的交往深浅,不是这篇叙文的主要内容,所以不加叙述。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