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端已经涨起来了。
消金界了解到,当下助贷价机构正忙着冲规模,比如,某头部助贷机构制定了明年冲刺“万亿规模”的目标。
在头部平台扩大规模的基调下,资金方已经开始掀起涨价潮。去年还是“资产平台价低者得”,今年已变成了“资金方价高者得”。
规模与资金成本有着显著的关联关系。消金界了解到,在2024年底,500亿及以上的平台的资金价格普遍控制在4%-5%之间,中型平台资金价格在5%-5.5%左右,100亿左右的小平台资金在5.5%-6%之间。调研统计,今年以来,不少资金方在此基础上涨价50-150bp不等。
另外,关于助贷的相关政策或将出台,也影响着平台的决策。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报道,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草拟对外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不久或将正式对外发布。目前市场有消息称,“最快将于五一前落地。”
助贷新规涉及名单制管理、总行级准入审批、控制担保费率、分润比例、费率结算方式、担保代偿天数等多个方面,并规定将于2025年1月1日开始执行。如今看来,政策留有一定的缓冲期。此外,对于上述要求也多有调整,整体来说,实施要求将不如此前严格。(详情见《“助贷新规”将发布?银行清退中小合作机构倒计时》)
比如,有银行从业者表示,在他们与某头部平台的分润合作中,二者一般会进行“深度的沟通”,将授信策略“对齐”。在这背后,实际的定价权和风控还是把握在平台手上。
而助贷新规强调引导银行加强自主风控能力,防范风险,要求“助贷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商业银行自主开展贷款审批进行限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商业银行提出审批通过率等要求。”
再比如,市场上从去年开始流行的双融担模式——定价24%以内的息费由金融机构收取利息,其中一个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担保费。
若按照助贷新规,商业银行在与担保增信机构合作时,必须明确约定担保增信机构向借款人收取的担保增信费率不应高于贷款利率。不过,这条被认为争议较大,有预测,最终新规可能要求“银行承担20%风险责任比例”。
此外,大家普遍关心的“结算方式”,某银行从业者表示,此前在分润模式中,一般是按月或者按季度进行结算;而固收模式则是直接由平台委托担保公司进行代偿。而如果按照助贷新规要求,“贷款结清后,银行再向平台结算”。一旦实施,将严重影响平台的现金流。
举个例子,一家贷余500亿元的平台,以5%比例支付保证金,仅保证金就为25亿元,再加上获客引流费用,本身现金流压力就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改变结算方式,那将会是“致命的打击”。
也有从业者表示,由于“影响过大”,具体实施的细则及影响如何,还要“让子弹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