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城房子白送都没人要,这届房奴彻底躺平了!"
当年抢房像买菜,现在卖房像求医。
春节返乡发现,曾被视作"硬通货"的县城房产正遭遇史诗级流动性危机。
朋友老李的故事极具代表性:6年前80万买的"改善房",如今腰斩至40万仍无人接盘,断供后银行主动提出延期三年仍遭拒——"首付+月供已砸50万,再填坑不如重开人生"。
现如今,房价倒挂成普遍现象,不少县城新房均价跌破5000元/㎡,那些高位接盘的"县城中产"正陷入残酷的债务陷阱:人口外流导致接盘侠消失,收入下滑撕碎月供能力,二手房有价无市形成死亡螺旋。这场始于售楼处的人造财富梦,终在断供断贷的违约潮中现出原形。


前些年,因为房子拆迁、结婚、教育等需求,县城楼市曾有过一波购买热潮。
很多老家在农村的年轻人结婚,女方的硬性要求就是要在县城有房。不夸张的说,每一对新人领证,就能卖出一套房子。
其次,购买房子的另一部分刚需,是为了孩子上学。
在教育极度内卷的今天,农村学校合并和倒闭现象严重,好点的师资和教育资源都集中到了城里。因此,但凡是家里稍微有点经济实力的,一定会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
再比如返乡置业。
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只有小部分有能力留在大城市定居,相当一部分还是打几年工赚到了一些钱后,就在县城买房。哪怕短期内不在县城居住,买套房子也等于给自己留个退路。

前几年,表弟结婚的时候,丈母娘要求他在老家的小县城买房,不然不同意女儿嫁给他。
于是,表弟匆忙在县城买了一个90+平的3房,总价70多万。
因为买的是新房,还没等到交楼,一家人就齐齐去了浙江打工。
于是,县城的房子买了几年,也早就交楼了,买的时候带的精装修,但是因为一直没人住,也没买家私电器。
但表弟每个月都要还4000多房贷。
一直到孩子准备在浙江上小学了,要考虑学校了,表弟这才和丈母娘商量,准备卖掉这套空置了好几年的县城房,在宁波买房。
谁知,房子挂了两三年却一直没有卖掉。
房价也从70多万一路降到50万,看房者也从几个月看一次,到一年半都无人问津,表弟心里越来越没底。
直到最后,他咬咬牙,以35万的跳楼价,终于把房子卖出去了。

这些年,结婚率的下降,尤其是生育率的暴跌和行业的振动,令楼市进入了冰冻期。
特别是县城,经济结构单一,居民收入低,购买力不足,加上疫情之后经济持续下行,很多人捂紧了荷包,楼市更是雪上加霜。
有网友发出自己在北方某县城一个小区的照片, 32层的高楼仅有几户亮灯,物业公司早已撤离,电梯也已经停运。
并吐槽:很多房子送人都没人要,因为物业费都交不起。

有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比上年末提高了0.84个百分点。意味着目前每3个人中就有2个人居住在城镇.。
城镇化进入了缓冲期,也导致购房群体和需求都在回落。
而另一个数据是,中国社科院预测,到2035年,约有60%的县城将面临人口规模缩减。
县城楼市疲颓的背后,实际上是需求端的剧烈收缩。

在湖北某县城,2016年,棚改项目创造了83%的购房量。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据就下降到了17%。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房子更新迭代升级的需求,除了经济活跃和人口净流入高的地区,大部分县城二手房的房子都是越来越贬值,也越来越难出手。
一个32岁的湖北单身女青年,一直想通过婚姻留在武汉。但谈过两次恋爱,却一直未能如愿。
婚恋上的失利,让她有了买房的想法。一是房子能给她带来安全感和底气,而且老了也有个去处。
但市区买不起,于是她在2018年左右在老家某县城,花了40多万买了套小户型。
可让她崩溃的是,到今年,楼盘已经跌幅70%。不仅20万都很难卖出去,甚至连租都租不出去。
她在武汉市区上班,平时只有过年和假期才回去短住几天。
房子彻底成为了一个负债,甚至相亲的时候,房贷还成为了一个重大扣分项。这让她十分后悔。
有个朋友,早在房价高歌猛进的2018年-2021年,就多次说过县城房价以后一定会跌。

问他怎么知道的?
他说他曾在县城待过几年,也观察过很多楼盘。在楼市最热闹的那些年,他就发现,很多小区空置率很高。
他还专门问过很多物业的工作人员和小区保安,小区的空置率是多少?
回答最少都是有两三成,有许多小区交房多年,甚至于亮灯率还不到一成,还有的整栋没有人住。当时他就判定房子的泡沫已经很大了。
还有一点他觉得特别奇怪的是,周围好几个同事和朋友想卖房置换,但是卖了好几年却一直没有成功。
从2017年卖到2020年,正是房市最热闹、价格突飞猛进的几年,为什么还是没有卖出去呢?

他询问这些人,得到的答案是县城里流入人口少,房子的流动性就差。
刚需少、新房多选择性多,而且县城买房的人不喜欢买二手房,就算有人想买,至少要降个10多20万,甚至更多才能成交。
如此一来,预算差距过大,换房计划只能搁置。

县城的房地产,似乎已经走到了被时代抛弃的边缘。
曾经某期《奇葩说》上有个议题:你想选大城市卷还是小县城躺?
当时这个节目很火,讨论度也很高,支持正方在大城市打拼和支持反方回县城躺平的都有。
但事实上,对于80%以上的普通人来说,小县城并不能躺平,它只是公职人员的安乐窝。
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县城容不下灵魂。

那些把小县城形容为早九晚五不加班、生活节奏舒适惬意、岁月静好适合养老的人,90%以上的家庭都是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上班。
因为这样的家庭条件好,往往都是全员吃公家饭,在小县城可以全款买房,没有房贷压力。
一般人身上的三座大山,房贷医疗教育问题,在这样的家庭身上根本不是问题。
公积金足够还他们100多平的房贷,周末可以选择去看看父母,也可以带孩去周边的大城市。
在县城,真正能过上滋润生活的,除了公职人员,就是垄断地方行业的头部商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政商两界通吃的婆罗门。
因为父辈的资源和关系,他们在县城生活如鱼得水,下一代的可选择性和容错率很高。
进可以给孩子资金创业,退可以回家继承家业,最不济也可以通过关系做个公务员。
而普通人呢?
毕业后回到家乡,会发现读的专业在县城根本见不到,唯一选择的只有考公。考不上的下地种田,或者去超市、饭店里当个服务员。
当然也可以开个小店,但你会发现你比大城市还要卷。
因为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严重,上门消费的少,支出却超高,赚钱难度极大,全靠熟人关系。
所以绕来绕去,县城永远绕不开的,就是关系关系关系,人情人情人情。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大部分只能选择大城市,因为别无选择。
所以,家贫走四方,族亡留原籍,这是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道理。
不过,无论如何,选择在哪里生活,只要心安,即是故乡。
END
参考资料:创业邦:回老家的人,后悔县城有房了
郑州楼市:在县城买房的他们,开始后悔了彪悍设计师:第一批回县城买房的人,已经后悔了,网友:卖不掉,被套牢!
作者:胡南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