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自动驾驶被某些人贬得一文不值,仿佛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吗?可这才过了多久,风向就变了!“遥遥领先”的口号响彻云霄,各种“高阶智驾”车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变脸”速度,堪比川剧大师!
最近,吉利汽车的CEO桂生悦就公开“开炮”,怒怼这种“昨天说不行,今天说真香”的行业乱象。这究竟是技术进步太快,还是有人在浑水摸鱼、忽悠消费者?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智驾“变脸”背后的真相。

一、从“无人问津”到“香饽饽”,智驾上演“真香”定律?
曾经,自动驾驶被认为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成本高昂、技术不成熟。一些车企大佬甚至公开唱衰,认为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是“忽悠”,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辅助驾驶。
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形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落地,让人们看到了自动驾驶的潜力。另一方面,国内新势力车企在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等功能上不断突破,智驾仿佛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
但这“香”从何而来?真的是技术突飞猛进了吗?恐怕未必。
二、低价智驾“大跃进”,是馅饼还是陷阱?
为了迎合消费者对“高科技”的追捧,一些车企开始推出价格更低的智驾方案。这些方案往往采用“拼凑”的传感器和算法,在特定场景下能实现一些简单的自动驾驶功能。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低价智驾方案真的靠谱吗?
首先,传感器配置缩水,导致感知能力不足。比如,一些车型取消了激光雷达,只依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大打折扣。
其次,算法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出现误判和安全隐患。有些车企为了尽快推出产品,直接采用供应商的通用方案,缺乏针对性的优化和测试。
最后,责任划分不明确,一旦发生事故,谁来承担责任?目前,行业对于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这让消费者在使用时面临很大的风险。
三、“遥遥领先”背后,是真材实料还是营销噱头?
在发布会上,某些车企喜欢用“遥遥领先”来形容自己的智驾技术。但“遥遥领先”到底领先在哪里?是算力、算法、数据还是用户体验?
有些车企喜欢用硬件配置来唬人,动辄宣称自己的芯片算力有多么强大,但实际体验却差强人意。硬件只是基础,真正的核心在于软件和算法的优化。
还有些车企喜欢用“覆盖城市数量”来标榜自己的智驾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城市的NOA功能只能在特定路段使用,而且体验并不流畅。
真正的“遥遥领先”,应该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积累和用户口碑之上,而不是靠营销噱头来吸引眼球。
结语
拨开迷雾,理性看待智驾“变脸”
吉利高管的“开炮”,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智驾的发展需要理性、务实,而不是盲目跟风、急功近利。
消费者在选择智驾车型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遥遥领先”的口号所迷惑,要多关注实际体验和用户评价。
智驾的未来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只有那些脚踏实地、坚持技术创新、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