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度怀疑,我老公这个人,不是四川人。四川人很少有这么一根筋的。
从去年夏天开始,他就打算开个餐馆儿。
找了那么久的铺面,身心疲惫了!也没找到合适的。
也有很多好心的网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指点迷津。

都认为,今年,经济不景气,还是观望一下。不急一时。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很感谢,这些朋友们的毫无保留。也非常认同朋友们的说法。
今年,铺面转让的确实特别多,老板儿们,嘴上说是赚钱的铺子。不是家中有事儿,就是太累了想休息。
事实上,基本是熬不下去了。接手就是烫手山芋。
所以,我也劝我老公等段时间。好在,他还真消停了段。
好景不长!

昨天,他又得到消息,在东郊记忆附近,又有一家餐馆在转让。
一直以来,东郊记忆确实是个好商圈。
于是,趁着中午,我们俩又跑去了。被转的店铺是个小区背后。而且,大小餐饮都有。整个小区的二楼培训机构有好几家。
看得出这个地带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往。
只是,我们俩蹲守得口干舌燥,一中午也没看到几个人到附近的店来消费。
这下放心了,这是个即将废弃的地带。
我俩又渴又饿走出小区,上了正街,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竟藏着两家川菜馆。生意挺红火的。
桌子都摆在了院坝里,而且坐满了人。
这段时间找铺面,虽然没收获,但我们俩却养成了一个毛病。只要着见谁家的店生意特别好,就想跑进去吃一嘴。
更何况,今天也确实饿了。

我一直不喜坐在院子里吃饭。
所以我俩很默契进了店。还好,在角落里还有张空桌子。
过来招乎的是位50多岁的大哥手脚麻利。人也热情。
正在厨房里忙活的是一位年轻小伙子。
看上去,应该是父子开的店,一般情况下,这种店味道都是说得过去的。
我们俩,只点了盘蒜泥白肉,一个炒莲花白。本想点个回锅肉,结果我偷听到,隔壁桌的两个阿姨说回锅肉不好吃。
两个菜也没等多久。
莲白炒的还可以。只是这个白肉看上去象模象样的。还摆了盘的,并垫了黄瓜。
吃上一口才发现了几个问题。

一,肉并没有肉香。细嚼还有点腥味。可见肉原本的质量就不行。
二,红油的味很单一,只是辣味,还是刺激舌头的那种辣。
实际上,川菜的油辣子是香辣的。
油辣子,只要是没香味,要么是菜子油不行,要么是辣椒面不行,或者厨师的技术也不到位。
三,我发现肉是事先切好放冰箱里冻过的。可能事先摆好盘,一盘盘封好。出餐时浇上调好的料汁就行了。这样会省时省力吧!
也由于温度过低,肥肉是口感很差。
好在蒜泥是新鲜的。否则这盘肉会更不好吃。
一盘白肉我们俩个人免强一人吃了两片。后一片是觉得太浪费了才又吃一片。
要不吃一片就不会吃了。
结帐时白肉39元,莲花白12元。消费不高。
虽然便宜,但是,若是以后路过这里我也绝不会再吃这家了。
由此,我想到了个问题。

我经常会在头条上分享一些川菜的内容。
就会有很多外地朋友,脚跳多高说川菜不好吃。
什么百菜百味,都是一个味儿。还有的说,就个麻辣有啥好吃的。
四川的朋友听了就不乐意了。有脾气大的直接吐槽回去。有性格温和一点儿的认为是外地人在黑川菜。
别说四川朋友是这么想的。我作为个外地人,我也觉得是。
今天,我算是想明白了。
这并不是外地人在黑川菜。而是人家吃的所谓川菜就是这样子的。也许,还是公正的说法。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我想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各行业内卷,越来越多的人都去开餐饮。餐饮市场变得鱼龙混杂。
很多店以川菜的名益,做出的所谓川菜,只有形似。味道不敢恭维。
二,行业竟争为了争取利润空闷,选择了降低质量标准。在食材上偷工减料了。
三,外地朋友没吃过正宗的川菜是什么味道。从而以偏概全了。
本来中餐就是不易标准化的。所以各家各味。
吃到不好吃的,便不会再尝试第二次。从此在心目中,留下了川菜也不过如此的看法。
基于,这种情况,有朋友很失望说,川菜算是回不去了。
川菜真的回不去了吗?
我想,也没必要那么悲观。一切交给市场来考验和筛选。
只要有那么多川渝好吃嘴在,川菜一定不会没落。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