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率先推出了Me262,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正式服役的喷气式飞机,在盟军这边,喷气式飞机其实也在进行,工程师弗兰克·惠特尔于1936年3月成立了动力喷气公司,第二年就拿出了第一台喷气发动机的原型机,二战开始后的,惠特尔的公司与格洛斯特飞机公司开始,由后者研制喷气式战斗机,采用惠特尔的喷气式发动机。1939年底,皇家空军与格洛斯特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
1941年5月15日,采用单台喷气式发动机的E28/39飞机首飞成功,证明了喷气动力的可行性。皇家空军进一步明确了实战飞机指标,由于单台发动机推力小,计划采用两台W.2发动机,1941年6月21日发布了生产300架新战斗机的意向书,最初被命名为“雷电”,为了避免与美国空军共和P-47“雷电”弄混,后来改为流星,成为盟军第一款服役的喷气式战斗机。
1943年6月12日,首架装有惠特尔发动机的飞机DG205/G首飞成功,但后来于1944年4月27日起飞时坠毁。1944年1月12日,第一架生产型流星F.1升空,经过半年试飞测试后于1944年7月正式交付服役。
与Me262比起来,虽然两者发动机都是在机翼中部,但Me262是采用翼下吊装的方式,而流星是嵌入机翼前后梁之间的吊舱里,另外流星所使用的W-2B发动机相比Me262的要成熟得多,使用寿命更长、故障也更少,总的说来比Me262更加实用。后来罗罗与惠特尔的公司合作研制了更强大的德文特发动机,更进一步提高了飞机性能。
皇家空军曾一度觉得成熟的活塞式战斗机除了速度外,所有方面都会超过“流星”,因此流星最初是用于执行截击任务,拦截德国的V-1导弹。1944年7月27日开始,首个装备流星的皇家空军第616中队开始执行任务,到8月4日进行了已经完成了两次成功截击,二战结束时,流星共击落了14枚V-1飞弹。但早期喷气式发动机油耗高,使得流星不能执行远程护航等任务,再加上皇家空军出于担心流星被德军击落后俘虏或是被苏联得到,于是禁止流星进入德国控制的领空,这也造成了流星与Me262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碰面的千古遗憾。
1945年1月20日,4架流星被部署到比利时的梅尔斯布鲁克,开始在欧洲大陆上空执行任务,但仍然被禁止进入德国上空,4月下旬的一次任务中,两架流星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空中相撞,完成了流星的首次战损,但这次战斗中流星仍然在地面击毁了46架德国飞机。不过盟军高炮部队以前没有见过流星,误以为没有螺旋桨的飞机就是德军的Me 262,上来一通猛打,后来流星就被涂上了全白色的涂层,以帮助识别。
战后各种型号的流星出口到包括阿根廷在内的多个国家,其中出口的流星F.8 (G-41-K)曾随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参加了朝鲜战争。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在1946年到1952年之间获得了113架流星,其中94架是f.8改型。1951年4月,30架流星f.8抵达朝鲜半岛,并于7月底开始执行作战任务,但与米格-15比起来,流星完全处于下风,澳大利亚在1951年下半年的作战中至少损失了4架流星,到战争结束时,澳大利亚的流星共执行了将近5000架次飞行任务,声称击落了6架米格-15,但自身损失了30架。我军战史记载击落流星F.8一共8架、击伤1架。
朝鲜战争结束后流星逐渐退役,但少量流星仍然在飞行,其中马丁贝克公司还有两架一直用于测试弹射座椅的两架,另外英国和澳大利亚还各有1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