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别人知道,唯独自己蔽于一曲,是谁不谦虚存在认知盲点?

杲杲湖山说诗词 2024-03-19 22:18:41

​​

人局限于自我认知,根据“约哈里窗户理论”揭示的盲点象限可知,个体的认知局限自己是不清楚的,这就是荀子说“人之患,蔽于一曲”的原因。其最明显的表现特征包括:自己认为看到的东西很有道理,而在别人眼里也许很浅薄,但自己不知道;总认为别人不清楚的东西,其实别人很清楚,是自己不知道人家很清楚,唯有自己不清楚。当然这与心智模式、学识阅历和专业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美] 乔治·H·洛里默与中国樊登著的《可复制的领导力》中都有这样的描述:隐私象限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底层的叫做隐私,第二层叫做“不好意思说”,第三层叫做“忘了说”。此文通过通俗阐述沟通视窗,了解“盲点象限”,解释知识诅咒、放大公开象限、缩小沟通漏斗距离,以使在互动中能够相互理解。

一、几十年前就已涉猎国学经典诸子著作及开始写诗词,知识的储备够用

比如有的人,认为有的诗写的很好可能感到也很有道理,便就把它推荐给别人,尽管出于善意,但在一个国学和诗词老手那里,一眼看穿诗写的不咋地,道理就俩字“浅薄”。这就是让自己代替了别人,把自己当成了别人,即自己浅薄就认为别人同自己一样,自己觉得什么就认为别人也会如此。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投射”,说明哲学心理学学的不好,即荀子总结的“蔽于一曲”。当然里边,还包含逻辑自洽、自我观念等概念问题。

如余几十年前四书五经就读过了,还有当时诸子出版的书籍,还有当时市面上《易经》《论语》《老子》《楚辞》《陶渊明诗选》及唐诗宋词书籍,尤其是《唐诗三百首》多种版本,基本当时是书店里有的便悉数收入囊中。意思是我的底蕴国学知识在诗词方面也是如此,即你可能无法比。

涉及阅读,先不说诗词,仅《易经》看了不知多少遍,当然存在不足,一是研究的不够深入,其次是属于经学派的,故欠纬学之术用。一般都知道《易经》中有《乾卦》《谦卦》,那知道都说的是什么意思么?今天就浅显简单地聊下,当然本人是无知的,目的是为后边内容作铺垫。而研读《周易》的一点启发,即纵贯全书全卦全节地研究思考,综合全面看待其中的思想知识,若此才能体悟出六十四卦之道其乃一体,需要融会贯通地理解运用,而非搞机械教条,这便是易之理也。

1、简说下《周易·易经·乾卦》

这是《易经》第一卦。《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如从《乾卦》中悟到些微的启示:①天道即人道,人应该光明正大,以赞天之化育;②自信刚建执着,坚守信念。做正确的事,在正确的事情上,持之以恒不断努力;③人做什么事情应该谨慎小心行事。故“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也。

2、《谦卦》的启示

《周易》第十五卦《谦卦》:

(地山谦·坤上艮下)

谦:亨。君子有终。

谦卦:亨通。君子谦让将会有好结果。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象辞》说:“《谦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为高山隐藏于地中之表象,象征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初六:谦虚有道德的人,任用于像涉越大江大河这样的重要事务,吉利。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象辞》说:“谦虚而又谦虚的君子”,即使处于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谦虚的态度自我约束;而不因为位卑,就在品德方面放松修养。

六二:鸣谦。贞吉。

六二:言谈谦虚,坚持下去吉利。另一种解释,即谦虚的美名远扬四方,固守中正就可获得吉祥。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象辞》说:“谦虚的美名远扬四方,固守中正就可获得吉祥”,这是说六二爻以心中纯正羸得名声,而不是靠沽名钓誉获取。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九三: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能把美德保持到底,最终一定有好的结果,吉利。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象辞》说:“勤劳而又谦虚的君子,必能把美德保持到底”,所以天下的老百姓都服从他。

六四:无不利,撝谦。

六四:没有不利,在辅佐时谦虚。

《象》曰:“无不利,挥谦”,不违则也。《象辞》说:“没有任何不吉利,发扬谦虚美德(获得地位或成功)”这不违背谦虚道德原则。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六五:由于不警惕使邻人一起遭殃,应当讨伐来犯之敌。没有什么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象辞》说:“有利于出兵讨伐”,是指征伐那些骄横而不可一世的人。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上六:谦虚的美德远扬四方,有利于被委任出兵征伐大夫﹑诸侯的封地。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象辞》说:“谦虚的美名远扬四方”,但安邦定国之志未酬,所以“可用出师征讨”的办法来惩处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小国。

还有《尚书·大禹谟》有训:“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句话家喻户晓,然而多数人只理解了前两句,即“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好处。”而唯独第三句“时乃天道”没有进入脑海,其实这句才是根本。此句便出自于《易经·谦卦·彖曰》:“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意思是说:天之道在于,亏损盈满,增益谦虚;地之道在于,改变盈满,流向谦下;鬼神之道在于,损害盈满,福佑谦让;人之道在于,厌恶盈满,爱好谦虚。是故无论是天道、地道、鬼道、神道还是人道,都指向了一点,即讨厌自满的,喜欢谦虚的。

然而本来易理就是转化的,而非一成不变的。“谦虚”是需要灵活变通有效操作的。在现实世界的今天,已把事物的另一面已自行展示的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当你进入几个组织就会发现,会折腾搞关系、内部公关的和会溜须拍马的,其混的都比老老实实干事情的强上不少。而前者多没有什么真本事,而后者多富有真才实学。可见酒好已怕巷子深了,这世界都是颠倒了。这也就是就为何出现这么多在诗词和格律发表歪言谬论咋咋呼呼,整天胡说八道是什么原因了——因为不懂格律不会作诗,就需要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刷个存在感;因为看到人家会写格律诗,还写得这么好,而偏偏不会我浑身难受啊!你不想想,我吃饱喝足了不咋呼咋呼折腾折腾根本受不住活不了啊!看看这是多么自我迷失、认知局限的暴露,沟通视窗扭曲的另一面的显现。

二、人最难的是有“自知之明”,而最大的问题是往往看别人明,看自己暗

如正确的沟通互动,探讨学问,或纠正指正者不正确的存在不足的指教,不是不谦虚是缩小盲点象限,而非缺乏虚己相待的胸怀态度,那为何内心反生计较和耿耿于怀呢?是不是应该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待问题,应该以大度的心态、换位思考看待对方互动中沟通方式,和懂得理解事物的对面和多方面的存在,应该清楚自己知道自己的盲点象限和尝试将其转化为公开象限呢?减少焦虑和内心的纠葛?知否,你这是被知识诅咒了。在沟通中,需要能够认知自己、认知别人,表现出谦虚理性有效的一面。

其实《谦卦》之义还有另一个面需要理解,当然这是鄙人领会到的。

如《谦卦》还说: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意思是《象辞》说:“谦虚的美名远扬四方”,但安邦定国之志未酬,所以“可用出师征讨”的办法来惩处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小国。看看这就是用“谦”,体现出了事物的另一个面么。

对照现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尤其在国学诗词文化方面,出现的一些反国学、反儒家反孔子、反格律反格律诗、反平水韵等反祖宗的现象,等离经叛道的反常问题,依照上述谦卦的启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在发扬谦虚美德保持谦虚的态度的同时,还要坚持原则和不良的东西做斗争呢?

1、既然《谦卦》“可用出师征讨”的办法,来惩处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小国,而对于如今的一些数典忘祖、不知天高地厚、不学无术的败类和装B不知廉耻者,应该进行打击鞭挞呢?即对一些谬论进行批驳纠正,以让其知道自己的名姓及斤两?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对吧?不是真正的君子应之所为么?若此,能说是没有度量心胸狭隘和不谦虚么?

2、人要有自知之明,允许自己指正别人就应允许别人指正自己和指出你的指正存在的不足,沟通视窗需要的是缩小盲区探讨促进关系。

当然在沟通视窗下,也是存在不同的层面、类型情况等不因素的。如在互动中的言论:①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③是善意正确存在不足的;④指正知识是对方范围内的还范围外的;⑤是需要的想要的,还是不需要的不想要的;⑥是受欢迎喜欢的,还是厌恶反感的。

如果是由于自己的学识不够,缺乏底蕴,不自量力“好为人师”,喜欢在别人那里乱发歪言谬论,尤其是恶意带装逼,你说人家会欢迎和乐意接受么,肯定多数时候会给你打回去;如果是善意的、也是正确的符合对方需要的,也是在对方知识范围之外的,你的态度也是能受欢迎和喜欢接受的,那别人定会谦虚接受、表示感谢和做出相应的改正。还有一种情况,是出于善意的指正提醒,但由于学识不够不全面在指正时出现了失误,挑错了知识点,会把别人带偏——即给人家指挑的东西是在人家知识范围内的,或是是人家放弃玩剩不用的,是属于不想要的,甚至别人在这个领域强你太多,猪八戒还想教孙猴子、即使出于善意能受欢迎,能让人家不反感厌恶和乐意接受么?可见扩大盲点象限的做法,不是突破局限建立在认知自己认知别人之基础上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三、根据“约哈里窗户理论”可知,你的指正行为说明你不知道别人知道,其实是别人知道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和自己不知道别人别人知道叫盲点象限。这样的情况于现实中,不只是存在的有可能是时刻发生的。指正与被指正双方的达成有效沟通,是基于需要的契合的。

1、即你指正和指教的东西,首先是正确的强于对方高于别人,这是达成沟通效果的前提,否则你又有何理由示人?只有如此,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佩服、礼貌善意的回馈,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达成沟通目标满足个人的尊重需要。可能还有一种情况,假使当时超越得太多,对方一时理解不了,待日后理解明白后也会心存感激感谢。

2、对照我们先人的思想智慧,就能找出自身的差距问题

当自我认为与对方沟通的东西很正确,指正的东西能够让别人心悦诚服,其实是出于知识诅咒,即缺乏对自己对别人的认知,是出于盲点象限。即实际情况,在一个领域,只是自己认为自己很强不知道自己不强,与别人相比反而还差的很远,因为别人看得出来你只是学了点表面上的东西,掌握的也不全面,你并不清楚别人的深耕博学,以自己浅薄去指导别人的博学还始终没有明白自身上存在的“盲点象限”问题,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和不专业么?殊不知人家与你礼尚往来礼貌地回复与你互动,已是很给你尊重面子了?你本不该存在计较心理,人非万能、人家跟你没有一点计较,做的还不够好么?

哦,合着是人家指正你的问题就是犯忌,即你错可以、人家纠正你就不行,岂知毕竟那是人家的事情,一如人家的老婆怎么养、孩子怎么生怎么管教,跟别人有甚关系?这能说是你的谦虚和有胸怀的表现么?那为何怪罪别人什么自己偏存在什么?什么逻辑?

就像一个普遍的现象逻辑,即无论什么事情总想往别人身上找原因,总是以这样的思维模式行事,即:我对你错,你错我对;无论如何都是你错,无论怎样都是我对;你怎么做都错,我怎么做都对,一切的一切都是你都错我都对。谁要问,这不太荒唐悖谬了么?不,其实一点都不荒唐,一点都不悖谬——现实如此。你时刻会发现,缺乏哲学素养和心理学知识的人;掩耳盗铃,不知自己存在认知盲点的人;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是,不知反省的人,特征非常明显,多数时候都是这样的表现。若此就会清楚为何我们的先人,在几千年前就如此告诫他们的子孙,如:

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有一句话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出自于这里,说的是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辩证和理性地看待问题对待别人,突破认知局限的人才是最明白的,才能够明白做人。

⑵①“吾日三省吾身”。

(出自《论语·学而》)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③“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章句上》)④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二十》孔子和孟子说的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得失,要能够发现和学习别人的有点,而看到别人的缺点反观自己,如果有就去改正。当自己的行动举措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相应的回报,那就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归因于对方,更不能怀怨于对方。有道德的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言行,能够让别人也清楚明白;而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不在说什么和干的事情对不对,却还想让别人明白,按照他的意旨去做违背自己意旨的事情。这是多么的愚蠢可笑。

⑶“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荀子·解蔽第二十一》荀子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是局限于自己的认知盲点,导致认识事物的片面自己蒙蔽了自己,故而不明白事物全局性,存在的对立面和多面性的道理。因此要从思想与观念认知是入手,促使人们的行为回到正道上来,以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便会在偏见与大道理之间蔽不能明,目的是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做出正确的选择之决策。因为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否则一定是错误的荒谬的,不能作为指导方针原则、行进的方向。

结论

看看,对照下,现今人的行为和言论。谦虚么?明白事理么?有自知之明么?坚守原则么?有正确的追求么?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么?知道自己的对错和反省自己么?知道怎样修养和需要干什么么?是这样子的么?不是,却正相反。一如只许州官杀人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只看得见别人的错误,不是错误也是错误;却看不见自己错误,即使是错的离谱也感觉无比正确;不知道反省提升自己,反而是言行荒唐悖谬,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缺乏自知之明;反而是对己对人原则两立,思想对立之双标。

何故?实乃缺乏哲学素养和心理学知识,盲点象限之局限之素质程度耳!

杲杲湖山

2024年3月3日下午

0 阅读:0

杲杲湖山说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