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任何一家央国企的办公楼,总能看到这样一幕:年轻员工敲着键盘讨论着新项目,而工龄二三十年的老师傅在角落默默整理文件。他们的薪资条上,前者可能写着七八千,后者却只有五六千。这种“倒挂”的薪资差距,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背后的矛盾却像一把无形的刀,割裂着两代人的职场尊严。

一位在西安铁路局干了近40年的老员工坦言:“年轻时工资比不过老前辈,现在快退休了,又比不过刚来两年的大学生。”他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60后、70后员工发现,自己熬了半辈子的工龄,在“学历优先”的薪酬体系下变得一文不值。更讽刺的是,企业一边要求老员工“传帮带”,一边用更低的薪资“奖励”他们的经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根源在于薪酬改革的“结构性调整”。过去,老员工的薪资与工龄深度绑定,年终奖、住房补贴等福利也逐年累积。但如今,为了适应市场化竞争,许多央国企推行“绩效工资占比60%-70%”的新模式。年轻人凭借更高的学历、更活跃的思维,更容易在绩效考核中拿到高分,而老员工习惯的“稳扎稳打”反而成了劣势。

这种差距在不同行业被放大。传统制造业央企为了吸引年轻人,给新员工开出比老员工高30%-40%的起薪;而垄断型国企(如电力、烟草)则通过“工资帽”限制新人收入,老员工的年薪仍是新人的2-3倍。一位制造业老师傅自嘲:“我们像旧机器,修修补补还能用,但厂里宁可花钱买新设备。”
矛盾还藏在“同工不同酬”的细节里。某劳务派遣工吐槽:“我月薪四千教月薪一万二的正式工操作设备,人家连头都不抬。”管理层常将“末位淘汰”压力转嫁给一线,而领导岗位却越改越多。一间办公室4个领导、1个干活的场景,成了薪酬改革下的黑色幽默。

老员工并非没有挣扎。有人申请转岗当门卫,有人拒绝带徒弟,更多人选择“躺平”。但这样的消极对抗,反而让企业更坚定“换血”决心。2025年央国企薪酬改革明确提出“控高扩中提低”,技术骨干和核心人才收入看涨,而普通老员工的薪资可能长期停滞。一位90后员工私下说:“我知道现在的高薪是用‘35岁危机’换的,但至少眼前能多攒点钱。”

这场代际冲突的背后,是体制转型的阵痛。老员工曾用青春换来企业的稳定发展,如今却被贴上“效率低下”的标签;新员工带着学历光环入场,却要面对更严苛的考核和不确定的未来。一位70后中层管理者感慨:“我们那会儿讲奉献,现在年轻人讲性价比。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时代变了。”
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非此即彼”的对抗,而在于找到工龄与能力的平衡点。比如,部分国企开始试点“工龄津贴+技能补贴”双轨制,既认可老员工的经验价值,也激励年轻人提升业绩。毕竟,一家健康的企业,既需要新人的冲劲,也离不开老将的沉淀。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央国企的薪资改革仍在继续。对于普通人来说,看清趋势比抱怨现实更重要。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唯有不断适应规则、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这股洪流中站稳脚跟。毕竟,职场没有永恒的“铁饭碗”,只有永远的价值创造。
(注:文中案例及数据综合自读者留言及行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