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撼动全国。在这场灾难中,安县桑枣中学的师生仅用1分36秒便全员撤离至安全地带,教学楼虽剧烈摇晃却未倒塌,全校2300余人无一伤亡。这一奇迹的背后,是一位校长用十余年的坚持,为生命筑起的安全防线。

那年,桑枣中学的教学楼是当地出了名的“豆腐渣工程”:楼板缝隙填着水泥纸袋,承重柱直径仅37厘米,栏杆一推就晃。1995年刚上任的校长叶志平,第一件事就是盯上这座危楼。他带着施工队拆厕所、换混凝土、加粗柱子,甚至亲自拿着放大镜检查细节。三年间,他硬是把造价17万元的教学楼,加固到花费40多万元。家长们却骂他“败家子”:“不抓成绩搞工程,简直是胡闹!”

面对质疑,叶志平只回了一句:“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他顶着压力,把安全演练写进课表。每周二,学生们按固定路线撤离,老师站在楼梯拐角护住学生,高层学生慢跑、低层学生快跑,避免踩踏。第一次演练用了10分钟,孩子们嘻嘻哈哈,老师们抱怨“耽误上课”。叶志平不吭声,只是默默优化流程,直到撤离时间缩短至2分钟。

叶志平
2008年5月12日下午,地动山摇的瞬间,师生们像条件反射般行动:抱头躲桌下、关电源、按路线撤离。当叶志平从绵阳赶回时,看到的是操场上一排排整齐的身影。他瘫坐在地,泪流满面:“活着真好。”周边学校已成废墟,桑枣中学的楼却因加固撑住了。家长们后怕不已:“当初骂他‘不务正业’,现在想想,要是没这些折腾,孩子恐怕……”
地震后,叶志平更忙了。他带着教师用锄头平整土地重建校舍,给初三学生送课本,甚至在板房工地戴着安全帽盯施工。长期劳累让他积劳成疾,2011年因脑溢血去世,年仅57岁。临终前,他只说:“让我休息两小时就好。”

有人曾调侃叶志平是“穿越者”,说他未卜先知。但翻开他的工作笔记,只有密密麻麻的安全口诀和演练记录。他说:“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无防。”这份执着,源于他对生命的敬畏——教学楼缝隙里的每一根钢筋,演练时的每一秒提速,都在为“万一”做准备。
如今,桑枣中学的操场依然定期响起警报声。叶志平的故事被写进教材,他的理念也改变了中国教育:全国学校开始重视安全演练,教育部将防灾纳入考核。这位校长用一生证明,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对生命的托付。正如他常说的:“一个学生只是学校的千分之一,却是家庭的百分之百。”
灾难无法预测,但责任与准备能让绝望中生出希望。叶志平没有超能力,他只是把“万一”当真,把别人的质疑熬成了奇迹。这份笨拙的坚持,恰恰是科学解释不清的“神话”里,最朴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