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新校长“出身争议”纷扰不休!郑强力挺:实力才是硬通货

阿豪小帮手 2025-04-02 07:28:35

2025年4月1日,浙江大学迎来新任校长马琰铭院士。这位曾在吉林大学深耕科研与管理的学者,因“双非”本科背景引发舆论争议,却也因硬核学术成果——研发被77国学者使用的CALYPSO软件、51岁当选院士的逆袭经历——成为焦点。而在这场网上热烈地讨论中,著名教育家郑强教授今日发表地感慨更引人深思:“浙大的成果超过江苏省所有高校总和。”

这句话,可以说不仅是郑强教授对浙江大学科研实力的认可,更反映出郑强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观察。

说到郑强教授,许多人会想起他“敢说敢做”的标签。这位曾掌舵贵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网红校长”,用行动证明“务实”才是教育改革的底色。在贵州大学时,他面对经费拮据、设施陈旧的困境,不仅争取到50多亿元建设资金,还推动通识教育改革,甚至亲自整顿校园环境:砍掉杂乱树木、增设校车、清理违规商铺。这些举措让贵大从“破败”跻身知名学府,离任时师生集体挽留的场景,至今仍是教育界的美谈。转战太原理工后,他提出“扎根山西大地”的口号,一年内为学校争取近20亿元资金,引入清北博士师资,更在学位授予仪式上让学生向保安、保洁鞠躬致谢,传递“尊重平凡岗位”的价值观。

郑强的“硬气”不仅体现在改革中,更藏在日常细节里。他曾在校内拦下逆行的领导车辆,直言:“这是学生最喜爱老师的自行车知不知道!”面对特权,他毫不妥协;面对质疑,他坚持“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这种“较真”精神,让他在争议中始终站稳教育者的立场。即便被断章取义为“提议取消高考英语”,他也第一时间澄清:“从未否定英语重要性,只是反对过度消耗精力。”

教育家的视野,往往超越一时一地的得失。郑强曾犀利指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痛心于留学生“为他人做嫁衣”,更用行动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在浙大任教时,他拒绝“按资排辈”,提拔青年学者;演讲中,他呼吁学生“用创新回答竺可桢校长的两个问题”,强调“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这些理念与马琰铭院士的任命不谋而合——中央打破“出身论”的决策,正是对“能力导向”人才观的呼应。

马琰铭与郑强,看似背景迥异,却共享着教育改革的基因。马院士深耕高压物理领域,用380篇顶级期刊论文和“改写教科书”的科研成果,证明“学术实力才是硬道理”;郑强则从高分子材料专家转型管理者,以“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魄力,打破高校近亲繁殖的桎梏。两人殊途同归,指向同一个命题:高等教育需要的是破局者,而非标签化的评判。

今天的中国高校,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当公众争论“院士能否当好校长”时,不妨看看郑强教授给出的答案:治校如治学,重在脚踏实地。他推崇竺可桢、苏步青等“非顶尖名校出身”的奠基者,更以亲身经历证明,“开放包容的生态才能激发创新”。而马琰铭院士的赴任,恰似一场“南北学术交融”的实验——北方学者的严谨与江南高校的灵动,或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教育需要理想主义,更需要躬身入局的勇气。郑强教授在贵大砍树、在太原理工“请保洁上舞台”的“小事”,马琰铭院士带着长白山的风骨走进西湖畔的“大事”,都在诠释同一个真理:真正的教育家,从不困于争议,只忠于使命。正如郑强所言:“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时间终将证明,那些为教育燃烧的热忱,终会照亮更多求是者的前路。

6 阅读:3328
评论列表
  • 2025-04-03 14:31

    新院长:老郑,适当的时候,会考虑让你回浙大

  • 2025-04-02 11:23

    同样是院士,这大比他强的更多。。。

  • 2025-04-02 12:52

    全行业都唯学历论,就证明了中国目前的教育出了很大问题

  • 2025-04-02 17:06

    格局 同样的事 格局大小决定结局

  • 郑强,算著名教育家[笑着哭]

  • 2025-04-02 13:41

    看了两遍也没看到郑强挺马院士,难道支持马院士的是骗子小编?

    没名 回复:
    阅读理解有问题

阿豪小帮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