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九号,李自成带着他的大顺军队打进了北京城。
那晚,崇祯皇帝朱由检爬上了宫后头的煤山,往四周一望,只见皇宫周围灯笼火把亮堂堂,人声马叫吵嚷嚷,热闹非凡。他心里明白,这局势已经是没法挽回了,于是就回了宫里。
他不想让家人受到农民起义军的伤害,所以亲眼目睹了周皇后上吊自杀,袁妃也在尝试自缢时不慎摔倒在凳子旁。
崇祯咬了咬牙,举起剑朝身边的几位嫔妃砍去,还有他的长女长平公主,虽然长平公主侥幸未死,但左臂却被砍掉了。同时,他的三女昭仁公主就没那么幸运了,被一剑砍中,失去了生命。
死的死,跑的跑,到了那时候,崇祯皇帝身边就只剩下大儿子朱慈烺,也就是太子;还有三儿子定王朱慈炯,四儿子永王朱慈炤,以及一个女儿长平公主。不过也有说法,根据《弘光实录钞》的记载,三儿子叫慈灿,四儿子叫慈焕。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你们赶紧换上旧衣服,现在你们是太子、王子,可城要是破了,你们就啥也不是了,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赶紧各自逃命去吧!要是侥幸能活下来,别忘了给爹娘报仇。”——这话记录在《绥寇纪略》里。
后来,紫禁城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平公主不慎落入民间,很快就被找到了。说到这,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到底去哪儿了呢?
说起明朝的那位太子,就是朱慈烺啦。朱慈烺这名字,在历史上可算是响当当的。
明朝完蛋那会儿,朱慈烺才十六岁。因为他是正宗的太子,所以成了各方势力眼中的“抢手货”。
朱由检上吊前,先把三个儿子送出皇宫,没多久,负责送他们出宫的太监就把孩子交给了李自成。
不到一年时间,李自成在山海关打了败仗,他那三个兄弟都不知去向了。到了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有人传说清朝抓住了朱慈烺,但这消息是真是假,大家说法都不一样。
第二年,清朝皇帝向全国宣布,说那个被抓的人其实是假冒的太子,然后很快就把他给处决了。
那一年,南明福王政权里也冒出了一位皇太子,真假难分,这事儿在社会上和政治圈里闹得沸沸扬扬,成了个大新闻。
最终,南明朝廷认定这个所谓的太子,其实是明驸马都尉王昺的孙子王之明冒充的,案子就这么结了。
清兵占领南京后,那位“太子”就被带到了北京,接着很快就被处决了。因为那时候,好多地方都冒出了“明太子案”,只要跟这案子沾上边的人,全都被杀了。所以说,就算那真的是朱慈烺,估摸着也是难逃一死。
所以,南明政权垮掉以后,关于南北两个皇太子谁真谁假的事儿就不再被人们提起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到了剩下的两个皇子那儿,尤其是三皇子,大伙儿都管他叫“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其实就是说的朱慈炯。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绕口,但其实就是指同一个人。
甲申之乱那会儿,朱慈炯才十一岁大。他和两个兄弟先是被李自成给抓了起来,后来又在乱世里东奔西跑。到了顺治年间,已经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来跟清朝对着干了。
顺治十二年那会儿,也就是公元1655年,苏北有个叫朱国琪的人,大家都叫他“朱三”公子。他领头搞了些反清的活动。
第二年,清军在现在的北京周边,包括天津和河北大部分地方,抓到了名叫“朱慈炯”的人,他正打算起来反抗清朝。
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的11月21号,吴三桂突然造反了。过了差不多一个月,到了12月21号,京城里头又有人悄悄计划着起义,这次他们打的是“朱三太子”的旗号。
起义的人自称“中兴官兵”,他们头戴白布,腰系红带作为记号,计划在二十三号凌晨五点,在“京城里里外外,一起点火动手”。
后来,因为消息不胫而走,康照为了抓住“朱三太子”和那些起义的人,把京城的九个大门都给关了。他们抓到好多叛贼,人头多得没地方砍,只好用车装满,拉出九门外去砍头,尸体堆得跟山一样高。这种情况持续了整整八天!——这话是从《松下杂抄》里来的。
在康熙十九年还有二十一年,也就是1682年那会儿,全国各地冒出好多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起义,但到底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谁也分不清。
从1701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年那会儿开始,浙江绍兴、宁波这些地方,出现了张念一、张念二这些人。他们支持朱三太子,还用了“大明天德”这个年号,后来都聚在了四明山,一块儿跟清朝对着干。
康熙特别上心这事儿,他吩咐自己信得过的手下,比如苏州织造李煦他们,赶紧去打听情况,一有消息就马上汇报。
1708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的二月,张念一等人被抓了起来。康熙皇帝呢,他专门派了户部侍郎穆丹去审理这个案子,还特别下了命令:让穆丹赶紧把张念一供出来的朱三太子和他的儿子们给抓起来。
四月初三那天,“朱三太子”在山东汶上县落网了。根据他招的供词和其他证据,咱们得知这位明朝的朱三太子朱慈炯,长期躲在浙东的大岚山里,身边还带着不少人,正偷偷计划着要闹事,想把大明王朝给恢复过来。
朱慈炯一听说张念一他们被抓了,立马一个人溜达到了山东。
早些时候,朱慈炯曾和山东的李方远有过交集,那时候他用的是张潜斋这个名字。他平时话不多,但给人感觉很有深度。因此,李方远就请张潜斋到家里来,给自家的孩子们当老师。
张潜斋这次跑到了山东,直接就去了李方远家安顿下来。没在山东待上多久,就在同年的六月,他被逮住了。
那年9月17号,朱慈炯和他的五个孩子被押送到北京,然后被处决了。
翦伯赞先生这位现代学者,他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里,1708年那部分说了这么一件事:
正月里,一开始抓到了张念一,据说有很多人跟着朱三太子躲在浙东的大岚山上,偷偷计划造反……到了六月,朱三太子的案子审完了,有七个人被凌迟处死,六十九个人被当场斩首,朱三太子和他的五个儿子都被押解到了京城,到了九月,他们就被处死了。
翦伯赞先生经过仔细研究,还参考了不少史书资料,发现浙江和山东那两地的“朱三太子”案,其实最开始就是朱慈炯搞出来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雍正那会儿,打着朱三太子名号起义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家族昌盛
朱慈炤和两个兄长在乱世中失散后,多亏了邹之麟一路往南护送他。现在啊,他就住在遵义会议会址那边附近。
后来,在清顺治十一年,也就是1654年,邹之麟带着朱慈炤搬到了城西一个偏僻的地方,叫巷口乡苦竹垭,现在这个地方是贵州遵义市的巷口镇苦竹垭村。到了那儿后,朱慈炤就改名叫邹启贵了。
仔细算算,朱慈炤到贵州这事儿,到现在已经快三百七十年了。邹启贵,也就是朱慈炤的后代,现在人很多,大都住在巷口镇的苦竹垭、海龙坝,还有遵义的三岔河、南门村,以及贵阳的南郊这些地方。
听说啊,那边姓邹的人家还一直守着个老规矩,就是不能和姓朱的人家结亲。
现在在遵义巷口镇西边大概两公里的地方,公路北边不到百米处,有三座坟紧挨着排在一起。文史专家研究后说,其中那座大点的坟,应该就是朱慈炤的墓。
说白了,就现在手头有的资料来说,崇祯皇帝那三个儿子里,太子朱慈烺和那个“朱三太子”朱慈炯,基本上得算是被“一锅端”了。要是历史专家们查得没错的话,那朱慈炤就是大明朝最后的血脉了。
可话说回来,老百姓常念叨一句:生在帝王家,有啥好的!帝王家的苦衷啊,说白了就是那条老掉牙的规矩——封建皇族的权力,永远都是那么回事儿,几千年都没变过。
大多数人觉得,当皇帝那可真是爽到不行!就像是上天特别挑中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啥都有!后宫美女成群,想喝酒时就躺在美人怀里,睡醒了手握天下大权!
可是,大家往往只看到光彩照人的一面,背后的苦楚很少有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