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申科说了实话:俄罗斯有可能“背弃”中国,但绝不会是现在

墨渡有熊心 2025-03-28 11:29:04

2025年,在一次看似平常的访谈中,卢卡申科抛出了一个震撼世界的观点:“俄罗斯有可能‘背弃’中国,但绝不会是现在。”

中俄关系一直是全球政治中的一根定海神针,两国领导人频繁互动,合作领域无所不包,从能源到军事,从经贸到外交。

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俄的关系更加密切,俄罗斯几乎成了中国在欧亚大陆最可靠的伙伴。

在这种表面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背后,是否藏有潜在的裂痕?他话语中的“有可能”和“不是现在”又意味着什么?

从农庄到总统府的硬核转型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这个名字在白俄罗斯,甚至整个东欧地缘政治圈子里,都算得上是个响亮的存在。

1975年到1977年,他第一次穿上军装,加入苏联军队,扛着枪在部队里摸爬滚打。

两年的服役生活让他见识了军队的铁血作风。退役后,他没歇太久,1980年到1982年又二度入伍,再次回到军营。

从军队退下来后,卢卡申科没有选择舒舒服服地歇着,而是一头扎进了农业领域。他先是从基层干起,跑去当了个区贸易局的团委书记。

他干得有板有眼,慢慢在地方上有了点名气。后来,他又被调去当农庄主席,他得带着农民们种地、收粮,盯着农庄的生产计划,夏天顶着烈日去田里查看庄稼,冬天还得操心粮食储存和牲畜过冬的事儿。

到了1990年,苏联还没解体,白俄罗斯还是个加盟共和国。这一年,卢卡申科的机会来了。

他凭着之前在地方上的口碑和实干名声,成功当选为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的人民代表。

他开始接触更高层次的政策讨论,参与制定法律,跟其他代表一起开会辩论,逐渐适应了这种新节奏。

1993年,他又往前迈了一大步,被任命为议会反贪污临时委员会的主席。

当时白俄罗斯刚从苏联独立出来,经济混乱,腐败问题冒头不少。

他得带着委员会四处调查,翻文件、查账本,揪出那些贪官污吏。也正是在这个岗位上,他崭露头角,名字开始在政界传开。

1994年3月,白俄罗斯通过了新宪法,决定从议会制改成总统制,国家的权力结构彻底变了样。

新宪法刚一通过,总统选举的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卢卡申科看准了这个时机,迅速投入竞选。

他跑遍全国,站在集会上对着人群喊话,讲自己怎么从农村一步步走出来,怎么在军队和农庄里干实事。

7月10日,选举结果出来,他以绝对优势胜出,成为白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那年他刚满40岁,正值壮年,政治生涯就像火箭一样窜了上去。

2020年的“接待室马拉松”与石油协议

2020年,卢卡申科在这场国际博弈中展现了他一贯不走寻常路的行事风格。

那年1月,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带着一队人马飞到明斯克,公开宣称要“帮助白俄罗斯建立真正的主权国家”。

这趟访问表面上是拉拢,摆明了想在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里插一脚。

蓬佩奥一下飞机就被安排进了接待室,原本以为会很快见到卢卡申科,结果这一等就是12个小时。

整整半天时间,美国团队只能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等得焦头烂额。

就在同一时间,卢卡申科压根没露面,却忙着跟俄罗斯总统普京敲定一份新的石油协议。

签字仪式结束后,消息传开,华盛顿的脸算是被狠狠甩了一巴掌。

这事儿传出去后,外界都觉得有点戏剧化,但细看背后的数字就明白了:白俄罗斯的经济有60%的GDP来自对俄贸易,境内还常年驻扎着5万俄罗斯军人。

过去几年,白俄罗斯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高达1800万吨,加工后出口到欧洲赚外汇,这条产业链就是国家的命脉。

蓬佩奥那套“主权独立”的说辞听起来挺动人,可卢卡申科心里清楚得很,美国远在万里之外,关键时刻能指望的还是近在咫尺的俄罗斯。

就在前一年,2019年,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刚签署过《联盟国家深化一体化协议》,两国在经济和安全上的捆绑更紧了。

2020年8月,白俄罗斯大选后爆发抗议,普京第一时间表态支持卢卡申科,还派专家组去帮忙稳定局势。

相比之下,美国的承诺更像是空头支票,卢卡申科自然不会拿国家的命根子去赌西方的好意。

他用行动表明,接待室的冷板凳是给蓬佩奥准备的,而真正的合作意向早就签在了俄白协议的纸面上。

瓦格纳“观光团”的地缘算盘

2023年6月,瓦格纳集团在俄罗斯哗变,头目普里戈津带着人马跟莫斯科翻脸,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事情还没完全平息,卢卡申科就跳出来扮演了调停角色。

6月24日,他在明斯克跟普里戈津通了电话,劝说对方停止行动,最终促成瓦格纳撤出罗斯托夫,转而把部分人员转移到白俄罗斯境内。

7月,卢卡申科跑到圣彼得堡郊外的一栋普京别墅,跟俄罗斯总统碰了面。

会面中,他提到瓦格纳士兵的下一步动向,用了点轻松的语气,说这些家伙有个“旅行计划”,打算去波兰的华沙和热舒夫“观光”。

这话一出口,普京听完后嘴角动了动,像是被这说法逗了一下。

卢卡申科很快付诸行动,把这群雇佣兵安置在了白俄罗斯中部地区的营地。

这些营地选址很有讲究,离波兰边境至少有200公里远,7月底,白俄罗斯国防部公开确认,已有几千名瓦格纳士兵住进临时搭建的营房,配备了基本的训练设施。

卢卡申科还通过国家电视台放话,说这些人是“有纪律的战士”,会在白俄罗斯发挥作用。

这步棋既把潜在的麻烦从俄罗斯境内挪了出来,也让白俄罗斯成了处理这场危机的重要一环。

同一时间,波兰这边反应强烈,8月初增派了1万名士兵到边境,加强防御工事,生怕瓦格纳真有“观光”的打算。

而卢卡申科的安排显然不只是为了安顿人马,他借此向克里姆林宫递了个信号:白俄罗斯在关键时刻是靠得住的盟友。

经济链条与喀山峰会上的怒斥

2024年,中俄贸易额正式冲破2500亿美元大关。

从2019年的1100亿美元,到2023年的2400亿美元,再到2024年再创新高,两国之间的货物流动一年比一年热闹。白俄罗斯没闲着,早就搭上了这趟顺风车。

早在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白俄罗斯就积极响应,成了欧亚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

中白工业园就是个例子,这个园区2015年开工建设,到2024年已经吸引了上百家企业入驻,产值超过20亿美元。

白俄罗斯出口的钾肥、机械设备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运到中国,而中国的电子产品、纺织品也顺着铁路线流进白俄罗斯市场。

卢卡申科很早就盯上了这条横跨欧亚的经济链条,知道它要是断了,白俄罗斯的经济得第一个翻船,毕竟60%的GDP还得靠俄罗斯,能源、军工、贸易样样离不开莫斯科。

2024年10月,金砖国家峰会在俄罗斯喀山召开,卢卡申科带着团队参会。那几天,国际上有人放风,说朝鲜派兵援俄,传得有鼻子有眼。

会议间隙,卢卡申科直接站出来,语气硬邦邦地怼了一句:“胡说八道!”这可不是随口一说,当天俄罗斯外交部也跟着辟谣,称这些消息纯属捏造。

那阵子,美国和北约频频放话,说俄罗斯可能在乌克兰用核武器,搞得气氛紧张兮兮。卢卡申科甩出一句比喻:“美国拿着牙签想撬动地球。”这话听着糙,可意思直白,点明了西方的夸张宣传。

就在峰会前几个月,2024年7月,白俄罗斯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成为成员国,喀山峰会后,中俄白三方还签了几个经贸协议,涉及能源和基础设施,总金额超过50亿美元。

白俄罗斯的钾肥出口合同又续签了一年,中国承诺再建两条中欧班列线路经过明斯克。

“俄罗斯可能背弃中国”背后的深意

2025年,卢卡申科在一次电视访谈中扔出一颗重磅炸弹:“俄罗斯可能会‘背弃’中国,但不是现在。”

中俄关系这些年可是铁打的硬,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制裁俄罗斯开始,中国就没少伸手帮忙。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两国元首互动更是频频上头条。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源源不断输往中国,占了中国进口天然气的15%。

可就在这其乐融融的背景下,卢卡申科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特意加了“有可能”和“不是现在”两个词,留足了回旋空间。“有可能”这仨字听着轻飘飘,但指向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国际局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2024年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先是拉着日本和韩国搞联合军演,又在菲律宾增派了3000名士兵,摆明了要压中国一把。

卢卡申科抛出“有可能”,等于给普京递了个话:不管以后局势怎么变,白俄罗斯都会跟俄罗斯绑在一块儿。

而“不是现在”这四个字,又像是给中俄关系吃了颗定心丸。

2025年2月,中俄刚在联合国安理会联手否决了一项美国提出的制裁决议,两国在金砖和上合组织里的合作也没停步。

2024年11月,美国大选后新政府上台,对俄政策稍微松了松口,但也就停留在贸易谈判层面,军事对峙一点没少。

中俄这边,军事交流照旧,2025年3月初,两国刚在远东搞了场联合演习,动用了20艘舰船和50架飞机。

卢卡申科这句看似惊人的话,其实是把中俄白的三角关系摆上台面,既点了点未来可能的变数,也强调了当下合作的稳固。

参考资料:

[1]吴浩鹏,李莉,黄百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白俄罗斯经贸合作成果与展望[J].对外经贸实务,2024,42(4):56-6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