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坦桑尼亚的巴加莫约港建设项目突然停摆,原因出乎所有人意料——总统马古富力决定撕毁与中国的合作协议,转而寻求日本和英国的帮助。
这个决定让人震惊,因为港口项目已经初具规模,数年的努力和大量资金几乎都付诸东流。
更让人不解的是,马古富力为何要在这种关键时刻,选择与这些“看似更优惠”的国家合作?
当时,他信誓旦旦表示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然而,现实却并未如他所愿。

在坦桑尼亚东海岸,巴加莫约港静静地窝在一片茂密的红树林里,周围的水面时不时泛起涟漪,像是这片土地在低声诉说中非合作那些起起伏伏的往事。
这地方可不是什么新发现的角落,早在19世纪,阿拉伯商船就常在这儿抛锚停靠,运来香料、布匹,带走象牙和香木。

如今,走在港口边上,还能看到那些被海水泡得锈迹斑斑的铁锚,半埋在沙子里,有的甚至被红树根缠住,像被时间遗忘的老物件,静静地躺在那儿,见证着岁月流转。
到了2013年,这片沉寂已久的港湾迎来了新的动静——中国工程师们扛着测量仪器、拖着成箱的设备,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这片土地。

他们带着一个大计划,要把这个不起眼的小港改造成东非的物流心脏,年吞吐量目标定在2000万标箱,野心不小。
这项目一启动,百亿资金的影子就笼罩在这片海滩上,可谁也没料到,后面的路会变得那么坎坷,像是印度洋上突如其来的风暴,把一切都搅得天翻地覆。

那时候的坦桑尼亚总统贾卡亚·基奎特,对这个港口项目特别上心。
他不是那种空喊口号的领导人,实打实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经济系毕业,脑子里装满了数字和规划。
他在位时,推了个叫“南部农业发展走廊”的项目,硬是把国家的粮食产量在十年里翻了一番,玉米、小麦、稻米的收成蹭蹭往上涨,田野里机器轰鸣,农民的口袋也鼓了不少。

靠着这股劲头,坦桑尼亚的经济年均增长率稳稳地保持在7%,在非洲这片大陆上算得上亮眼成绩。
基奎特站港口边上,盯着那片平静的海面,手里攥着地图和数据,很快就看出了巴加莫约港的潜力。
这地方要是建起来,码头上一排排集装箱整齐堆放,货轮进进出出,就能彻底改变坦桑尼亚只能靠达累斯萨拉姆港过活的局面。

那可是个老港口,早就挤得喘不过气,船一多就堵得跟集市似的,效率低得让人头疼。
巴加莫约要是成了,不光能分担压力,还能直接把坦桑尼亚的经济大门撬开,通向更广的印度洋贸易网。

项目一敲定,中国交建的施工队就马不停蹄地开进了工地。
干活的队伍里,不光有中国来的技术员,还有不少本地工人,大家伙儿混在一起干活,热火朝天的劲头儿真不含糊。
有时候,工地上还能听见斯瓦希里语的歌声飘出来,那是工人们把中国的《团结就是力量》改了词儿,用当地的调调哼唱,一边挥着铲子一边扯着嗓子,歌声混着海风传出去老远。
那场面,看着就让人觉得带劲儿,跟几十年前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时候一个味儿。

坦赞铁路这名字一提起,就得说它是中非友谊里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这条铁路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大手笔,起点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终点直通赞比亚的卡皮里姆博希,全程1860公里,硬是把东非大裂谷给穿了过去。

坦赞铁路当年也不是一帆风顺。
建的时候,东非大裂谷的地形就够呛,山高谷深,石头硬得跟铁似的建的时候,中国派了五万多人过来,带着设备和技术,硬是用炸药一点点炸开路,桥一座座架起来,隧道一条条挖通,总共修了320座桥和22个隧道,光听着就知道这工程有多硬核。

坦桑尼亚这边也出了不少力,本地工人跟着学技术,干活儿一点不含糊。
铁路修好后,坦桑尼亚的铜矿能更快运到港口,出口量蹭蹭上涨,经济跟着沾了不少光。
到现在,这条铁路还是全国的运输大动脉,每年扛着全国60%的进出口货,矿石、粮食、机器,全靠这条线运出去、运进来,火车头轰隆隆跑起来,沿线的村庄都跟着热闹了。

到了2013年,巴加莫约港的项目一开动,大家伙儿一看这架势,立马就想起了当年坦赞铁路那股“中国速度”。
中国交建的施工队一进场,港口的雏形没多久就冒出来了,混凝土搅拌车从早转到晚,码头边上钢筋水泥堆得满满当当。
整个工地热火朝天,进度快得让人咋舌,连坦桑尼亚的交通部长都忍不住说了句实在话:“中国人的推土机不光把地基推平了,还把我们跟现代化的距离拉近了一大截。”

到了2019年,巴加莫约港的事儿突然变了味儿。新上台的总统马古富力是个硬派角色,外号“推土机”,这绰号可不是白来的。
他早年在多多马省当省长的时候,就干过不少雷厉风风的事儿,比如强拆违规建筑,手一挥,推土机就上去了,几天就把一片乱搭乱建的房子铲平,效率高得让人服气。

2015年他当上总统后,这股硬劲儿也没收着。
2019年,他刚坐稳总统位子没多久,日本和英国的代表团就找上门来了,手里攥着花里胡哨的PPT,嘴上全是“更优惠”的合作方案。
日本那边推销的是横滨港的自动化码头技术,说是能让港口全智能化,集装箱自己跑上船,连人工都不用多费;英国那边打包票能给低息贷款,条件听着挺诱人,摆出一副“咱帮你省钱”的架势。

马古富力早年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教书时研究过殖民史,对“依赖”这词儿特别敏感,总想着证明非洲国家能自己站稳脚跟。
于是,他大手一挥,直接把跟中国的合同给撕了,港口项目就这么停了。这决定来得太突然,外界都看傻了眼,毕竟码头已经初具规模,停工的损失算算都吓人,可马古富力愣是咬死了不回头。

这事儿背后,马古富力有自己的算盘。他上台前就放过话,要让坦桑尼亚少靠外人,自己把经济搞上去。
撕合同这步棋,他是想拿日本和英国的方案顶上,把中国挤出去。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记重拳。
日本的智能港口听着好,可光缆铺设的费用一报出来,成本直接高得离谱,三菱重工接手后预算比原计划硬生生高了30%,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英国的低息贷款也好不到哪儿去,条款里藏着一堆政治条件,签了就得听人摆布,跟殖民时期的套路差不多。
到2020年底,马古富力一看这架势,才发现自己上了当,日本和英国的合作根本撑不下去,协议直接崩盘。
港口工地这边,机器停了,水泥墩子孤零零地立在海边,工人们收拾家伙走人,热火朝天的场面一下子冷清下来。

2021年,巴加莫约港的故事来了个大翻盘。
新总统苏卢胡·哈桑正式上台,这位在非洲政坛上不常见的女领导人一亮相,就让人眼前一亮。
她在就职演讲那天,特意别了一枚坦赞铁路的纪念胸针,这小物件可是几十年前中国援建的标志,往胸前这么一戴,谁都看得出她想释放啥信号。

苏卢胡可不是新手,她早年在桑给巴尔从基层干起,一步步爬到副总统的位置,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本事。
桑给巴尔那地方,旅游业和香料贸易是支柱,可各方利益掺和得乱七八糟,她愣是能把渔民、商人还有外来投资者的诉求摆平,愣没让谁觉得吃亏。

到了国家层面,她接手的时候正赶上马古富力去世,国内经济被前几年的政策折腾得有点虚,港口项目停摆,日本和英国的方案又黄了,留下一堆烂摊子。
2021年3月,她接过总统位子的时候,坦桑尼亚刚经历了马古富力那几年的折腾,经济有点喘不过气。

她上台没多久,就甩出了个“经济复兴计划”,直接把巴加莫约港列为头等大事,要把这块停了两年的硬骨头啃下来。
她没拖泥带水,很快就向中国这边递了橄榄枝,表示想重启合作。她态度明摆着:之前的路走歪了,现在得回头干正事儿。

施工队重返工地那天,机器一开动,轰隆隆的声响又把这片沉寂两年的海滩吵醒了。
设计图重新摊开,进度表上的空白开始填上新日期,港口的重启算是正式上了轨道。这一步迈出去,五年多的纠葛总算有了个新开头。

到了现在,巴加莫约港的打桩机又响起来了,那声音听着就让人觉得踏实。
工地指挥部里还挂着老进度表,上面的日期定格在2019年11月,红笔划掉的记录密密麻麻,像一条时间线,把这五年的兜转全标得清清楚楚。
参考资料:
[1]无.中国职业标准走进坦桑尼亚[J].国际人才交流,2024(5):5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