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长察觉到不对,强调:美国不是找事,中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

东场的校尉 2025-02-17 18:41:14

2025年2月14日,情人节这天。

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内容直白:

“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也不认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这在美军历史上非常少见。

几个特点很明显

为什么美国防长这么着急?

美军的侦察系统最近发现中国军队活动频繁。

具体来说:

从解放军近期的行动来看,几个特点很明显:

立体化部署。

解放军不是简单地派出单一兵种演练,而是协同出动了空中、海上、水下等多种力量。

空中包括歼-16战斗机、轰-6K轰炸机、空警-500预警机等主力装备。

海上有055型万吨驱逐舰,被称为“亚洲第一舰”。

两栖作战能力,由075型两栖攻击舰安徽舰率领的特混编队体现,多兵种协同演练。

深度突破。

从地理位置看,解放军的活动范围突破了第一岛链的封锁:

055舰编队到达了珊瑚海,这个位置已经接近澳大利亚本土。

安徽舰特混编队,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菲律宾海。

解放军正在突破传统的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变。

战略威慑。

东风-26弹道导弹,特别引起美军关注,具有常规/核双重打击能力,机动性强,难以拦截。

射程覆盖关岛,这是美军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

美军认为这次演练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演练规模更大,涉及的军种更多,演练科目更贴近实战。

活动范围更广,突破了传统活动区域。

其他方向的活动

南海方向,比如去年12月,山东号航母就在南海进行了为期数周的训练。

台海区域,解放军空军频繁出动。

仅2023年,就有超过1700架次军机在台海周边活动。

东海方向,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附近的军事活动也明显增多。

日本防卫省表示,2023年自卫队紧急升空拦截中国军机,达到900次。

西太平洋区域。

解放军的远海训练越来越常态化,航母编队多次穿越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进行训练。

面对这种局势,海格塞斯强调说“中美战争并非不可避免”。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虽然两国军队都很活跃,但我们要保持冷静,避免擦枪走火。

他连发两道命令,就是要给所有美军指挥官们划一条清晰的红线: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必须保持克制,不能跟中国军队发生冲突。

尽管中美两国关系复杂。

但双方高层都在努力避免军事冲突,这对维护地区稳定是一个积极信号。

霸权正在失效

美军过去靠F-22、F-35这样的隐身战机称霸天空。

但,现在解放军有了隐身战机歼-20,还部署了先进的防空系统。

据公开资料,中国的S-400防空导弹射程达到400公里,再配合国产的HQ-9B,形成了多层防空网。

美军空中优势,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显。

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这项技术此前只有美国掌握。

仅2020-2023年,就下水了超过20艘大型水面战斗舰,包括075型两栖攻击舰、055型驱逐舰等。

特别是055型驱逐舰,排水量达到13000吨。

其反舰、防空能力都非常强大。

相比之下,美军的舰队规模近年来基本没有增长。

在远程打击能力上,解放军的东风系列弹道导弹让美军最感头痛。

以东风-26为例,射程达到4000公里。

不仅覆盖关岛,还能打击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美军基地。

更重要的是,这种导弹采用高超音速技术,现有反导系统很难拦截。

美国“印太战略”,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传统的军事威慑效果在减弱。

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美军还能随意在中国周边活动,现在解放军已经具备了有效的区域拒止能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试图维持单极世界格局。

但极限施压,效果越来越差,反而加速了其他国家的自主发展。

但从越南战争,到阿富汗战争可以看出。

军事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20世纪,低估了苏联的工业化速度,现在似乎又低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而且,“零和思维”局限性很大。

总是认为他国的崛起必然威胁美国利益,导致错失合作机会。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

“帝国的衰落,往往始于它拒绝承认现实的那一刻。”

当解放军的战机、军舰开始在太平洋上自由活动,当东风导弹的射程可以覆盖关岛,美国人终于意识到他们的“后院”不再安全了。

美国防长海格塞斯,现在一个劲地说不要冲突。

为局势降温,也是在为美国战略的转型找台阶。

美国,习惯了用军事威慑来达成目的,一旦这种威慑失效,整个战略体系就会遭遇危机。

从近代史来看,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19世纪末的英国海军,曾经傲视全球,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就来源于此。

但当德国、美国等新兴力量崛起后,英国的海上霸权很快就被打破了。

这跟今天,美国在太平洋面临的处境何其相似。

物极必反。

美国在太平洋,横着走了这么多年,现在也该学着跟人平等相处了。

毕竟这个世界是大家的,不是谁的“一亩三分地”。

争夺未来话语权

五角大楼2023年的一项模拟演习令人担忧:

如果在台海打起来,他们引以为豪的精确制导武器,可能撑不过一周。

但真正的较量其实在看不见的地方。

美国最近放了个大招:说要往人工智能上砸钱。

为啥要投?

因为美国人急了——中国在这个领域进步太快了。

去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了全球的30%多,这让美国人坐不住了。

要理解这事儿的重要性,得回顾一下历史。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是靠着计算机领域的优势,把苏联甩在了后面。

现在美国也想故技重施,用科技优势压制中国。

但问题是,中国今非昔比。

拿人脸识别来说,中国的技术现在可以达到99.8%的准确率。

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超过了人类肉眼的识别能力。

在量子计算这个高精尖领域,中国也能跟谷歌、IBM这些科技巨头掰掰手腕了。

最让美国人意外的是芯片领域。

他们本来以为制裁能让中国寸步难行,结果华为愣是搞出了7纳米的芯片。

给中国上了锁,没想到中国却自己配出了钥匙。

这一下可把美国打懵了。

发现光靠封锁是挡不住中国的发展了,只好改变策略,开始砸钱追赶。

从历史经验看,科技竞争往往能决定国家实力的消长。

就像二战时的原子弹,冷战时的太空竞赛,都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

现在的AI、量子计算竞争。

说白了就是在争夺未来话语权。

未来5到10年,谁在这些领域占了先机,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这就是为什么,双方都把这场竞争看得这么重要。

中国在2023年的国防预算,约为2250亿美元。

虽然远低于美国的8770亿美元。

但这钱花得很精准,重点发展了一些能让对手吃不了兜着走的防御性武器,投向了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建设。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很务实。

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33357.1亿元。

从2020年到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28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产量翻了三倍。

这种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让外部封锁的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暂时产量可能不够,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口粮”。

在外交领域,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合作。

比如:“一带一路”已有150多个国家参与,2023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19.47万亿元。

这招高明在哪?

就是用做生意的方式交朋友,大家都能赚钱,谁不愿意?

海格塞斯收购案被美国叫停,确实反映了一些深层问题。

美国这么做,让人想起40多年前他们怎么对付日本的。

历史上那些真正能持久的大国,都不是靠打打杀杀出来的,而是在和平发展中慢慢强大起来的。

国运已来,势不可挡。

中国已经越来越强,希望西方早点习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