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超支了!美军叫停新洲际导弹,前总统卸任时的提醒,一语成谶

东场的校尉 2025-02-15 18:26:35

美国打算给自己换一套新核武器快递系统,就是新的洲际导弹哨兵。

这个项目2020年立项时,美国空军信心满满,觉得花个800亿美元就能搞定。

但是到了2024年初,发现这笔账完全算错了。

仅是建设和开发费用就要超过1400亿美元!

1400亿美元实在太吓人了。

要知道:

福特级航空母舰的单艘,造价约为130亿美元。

F-35战斗机的单架造价,约为1.5亿美元。

为什么会超支这么多?

主要不是导弹本身的问题,而是基础设施太贵了。

具体来说,美军需要:

改造原有的发射井(美国有450个民兑III导弹发射井需要升级改造)建设新的导弹储存设施升级指挥控制系统建设训练设施

这就像你买了台车,但是发现家里还得改造车库、安装充电桩、升级电路系统,这些配套设施的花费比车子本身还贵。

所以五角大楼最后说:

“等等,得好好想想”。

直接叫停了项目的“里程碑B”阶段——这是项目从研发转入工程生产的关键节点。

富裕如美国,在重大军事项目上也要精打细算,不能想当然就往前冲。

老的不能用,新的造不起

“民兵3”,1970年代服役。

射程12500公里,飞行速度能达到23马赫,也就是每小时27600公里。

一枚导弹能携带3个独立核弹头。

虽然它曾经是顶配,但现在已经显露出各种年老体衰症状。

2024年8月导弹发射后,完全偏离了预定航线。

情况严重到必须远程引爆。

原因是制导系统出现故障,这就像是汽车的方向盘突然失灵。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有几个原因:

导弹的电子元件、机械部件都在不断退化;

很多原装配件已经停产,更换维修困难;

虽然经过多次升级,但基础架构仍然是几十年前的,难以加装现代化配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军急需更换新的洲际导弹。

但可惜的是,正如前面所说,新一代“哨兵”导弹项目又因成本问题被叫停。

这让美军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困境:

老的不能用,新的造不起。

就像一个“败家子”

美国,2024财年国防预算高达8860亿美元。

这么多钱,按理说应该能买到不少“高科技玩具”。

但现实情况却很尴尬,就像是给了厨师最好的食材和厨具,却总是煮不出一桌好菜。

让我们看看几个具体的翻车案例:

B-21隐身轰炸机项目:

原本预计每架造价5.5亿美元,现在已经涨到7亿多。

空军原计划采购100架,现在可能要缩减数量。

六代机(NGAD)项目。

这个未来战机项目原本预算就很吓人,每架要花20-30亿美元。

结果2024年初传出消息,因为成本失控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这个价格比F-22(约2.5亿美元/架)贵了将近10倍!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原计划建造32艘,最后只造了3艘,每艘造价飙升到70亿美元。

更惨的是,主炮弹药太贵根本用不起(一发要80万美元)。

请了最贵的军工企业,预算不断追加。

结果工期一再延后,还总是出现各种问题。

就像一个“败家子”,每年花近万亿美元,却总是交不出令人满意的作业。

美国“骨子里”的痛

美国“哨兵”项目失败绝非偶然。

二战后,美国军工企业就形成了一个“铁打的营盘”。

艾森豪威尔总统,1961年卸任时特意提醒:

小心“军工复合体”这个庞然大物。

没想到,这话成了预言。

首先看预算失控的过程:

诺斯罗普·格鲁曼,在2020年,报价800亿美元时就留了充足操作空间。

等项目启动后,他们以技术难度和通胀为由,把预算一步步推高到1400亿美元。

这是军工承包商们“先中标、后加价”的老套路。

2023年,诺斯罗普·格鲁曼在华盛顿的游说支出达到1320万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40%。

他们雇佣了,62名专业游说人员,其中有15人曾是国会议员或高级幕僚。

军方在这场“大戏”中也很配合。

为了让这个天价项目显得物有所值,不断强调外部威胁。

比如,渲染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的威胁,声称这款导弹能携带10个核弹头;又说中国东风-41导弹已经部署了几十枚。

军工企业想赚钱,军方要面子,国会要政绩。

三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铁三角”。

这种格局推高了军费开支,延缓了军事创新。

反观中国,思路就务实多了。

拿导弹发展来说,从东风-4到东风-41。

就像种地一样,一茬接一茬,稳扎稳打。

每一代都在前一代基础上改进,既省钱又可靠。

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小步快跑”策略收效显著。

当美国的AGM-183空射高超音速导弹,在多次试射失败后黯然下马(耗资近15亿美元),中国已经实现了高超音速武器的实战部署。

这个局面短期内估计难改,因为这些问题都已经“骨子里”了。

除非美国能下决心动这些奶酪,否则类似哨兵这样的项目怕是还会继续上演。

PPT上画大饼,中国却认真了

美军老喜欢在PPT上画大饼:

新一代导弹要这样厉害,要那样先进。

本来是想吓唬中国,没想到反倒给了中国一个明确的追赶目标。

东风-41就是个典型案例。

这款大国重器性能确实惊人:

射程超过14000公里。

从北京发射,无论你躲在地球哪个角落,都能收到这份“快递”。

最快能达到26-28马赫,也就是每小时3.2万公里左右。

这速度什么概念?

从北京到纽约,理论上只需要20分钟,比民航客机快了差不多30倍!

可以搭载10个独立的核弹头,每个威力都在20-30万吨TNT当量。

要是换成单个大威力弹头,能达到550万吨TNT当量。

这破坏力,一枚就相当于二战时几千枚常规炸弹的总和。

最厉害的是它的飞行方式,用了“钱学森弹道”。

这个技术就像是在太空边缘打水漂,导弹通过特殊轨迹规避拦截。

这种飞行方式让现有的反导系统很难应对。

有意思的是,当中国真把这些技术都实现了,美军反而还在为他们的“哨兵”项目发愁:

预算超支、技术难题一大堆。

纸上谈兵不如实干。

美军这些年在PPT上画的饼太大,反而给了中国明确的发展目标,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如果说五代机(比如F-22、歼-20)是智能战机。

那六代机就是超智能战机,不仅具备隐身能力,还要能指挥无人机群,具备人工智能和激光武器等未来科技。

美国空军的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曾经豪言壮语说要在2020年代末交付成果。

但现实很打脸:

到2022年底,连设计方案都还没最终确定。

到2024年12月,中国的六代机实现了首飞,而此时美国的NGAD项目却陷入了停滞。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的豪言壮语,可能部分是为了诱使对手提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

前苏联被忽悠,搞军备竞赛,把自己搞垮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被算计”未必就是坏事:

中国可不是苏联,敢为人先,直接在这个领域占据了先机。

“丛林法则”依然存在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国吃尽了技不如人的苦头。

从甲午海战到八国联军,几乎每一次重大失败,背后都是科技实力差距。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要发展航空工业,苏联的图纸和专家说撤就撤。

80年代想买F-16生产线,美国直接拒绝。

一段段历史给中国留下了深深的警醒:

关键时刻,只能靠自己。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当美国放出要研发六代机的消息时,中国二话不说就开始研发,就是这个道理。

世界格局看似和平,但“丛林法则”依然存在。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中国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年沉沦,就是最好的教训。

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从谷底反弹,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百年雪耻”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能被对手的战略忽悠所迷惑,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