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网站“kapital-rus.ru”,近期发布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报道。
该报道,引述俄罗斯著名战地记者亚历山大·斯拉德科夫的爆料,揭示了俄方对乌克兰停战协议的隐藏条件。
首先,俄罗斯要乌克兰彻底放弃四个州:
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
这块地方有多大?
总面积约为10.86万平方公里。
差不多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面积,总人口约为1034万人。
更狠的是,俄罗斯还要乌克兰把军队都裁掉!
乌克兰现在有50万军人,俄罗斯要求他们只能留下自卫部队,可能就是十几万人。

翻开历史书,这并不新鲜。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逼清政府签了《辛丑条约》。
除了赔款4.5亿两白银外,还不许中国在北京到天津沿线修防御工事,甚至在使馆区必须拆除中国人的房子!
再看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
德国被迫割让13%的领土,赔款高达1320亿金马克。
军队只允许保留10万人,重型武器全部禁止。
结果怎样?
德国人憋了一肚子火,最终帮助希特勒上台,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剧。
为什么俄罗斯提这种条件?从俄罗斯角度看,他们心里很清楚:
只要乌克兰还有军队,将来就可能东山再起。
再加上北约在背后支持,俄罗斯永远睡不安稳。
所以,彻底“拔牙”是最保险的做法。

在前面的基础上,有2个方案。
方案一:大规模割地方案。
第一套方案,直接剑指乌克兰最精华的地区:
第聂伯河沿岸和敖德萨港。
第聂伯河沿岸是乌克兰的经济命脉,全长约2200公里,流经乌克兰最肥沃的农田和主要工业区。
在苏联时期,这里建立了许多水电站,至今提供乌克兰约10%的电力。
失去这块区域,乌克兰的经济会伤筋动骨。
敖德萨港更是乌克兰的“海上门户”。
2021年,敖德萨港处理了4200万吨货物,带动周边经济产值超过100亿美元。
如果失去敖德萨,乌克兰将变成一个几乎被封闭的内陆国家,粮食出口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要知道,乌克兰是全球重要粮食出口国,其中85%的粮食通过黑海港口出口!
方案二:
在表面保留乌克兰领土完整的情况下,驻军。

俄军要在哈尔科夫和敖德萨驻军。
这两个城市,可不是随便挑的。
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人口150万,是东部工业中心和重要军工基地;
敖德萨则是黑海第一大港。
控制这两地,就控制了乌克兰的经济咽喉和东部防线。
俄罗斯,还要接管乌克兰与邻国的所有边境。
这相当于剥夺乌克兰的出入境自主权。
这种苛刻条件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几乎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
1940年,苏联对芬兰。
冬季战争后,苏联强制芬兰割让12%的领土,包括第二大城市维堡。
结果怎么样?
芬兰在德国入侵苏联时立即站队德国,希望收回失地。
1939年,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
苏联以“互助条约”为名,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驻军,一年后直接吞并三国。
这种屈辱至今仍是这些国家反俄情绪的根源。
1878年《柏林条约》。
俄罗斯强迫奥斯曼帝国割让大片领土,为后来的巴尔干战争埋下祸根,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两个方案,都意味着国家主权的丧失。
乌克兰现在的处境如果打下去伤亡不断,普通乌克兰人也会越来越痛苦。

“想要和平,就要准备和平,而不是准备另一场战争。”
历史,已经给我们上过太多血的教训。
双方都有台阶下,都能向本国民众交代,不能让任何一方感到过分屈辱。
回顾冷战时的危机处理。
如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决靠的是双方各退一步:
苏联撤走导弹,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并悄悄撤走土耳其的导弹。
对乌克兰和俄罗斯来说,一个既尊重乌克兰主权又照顾俄罗斯安全关切的方案,才可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否则,即使今天签了停战协议,明天的火种依然在燃烧。
乌克兰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被大象踩着的小动物,左右都是巨兽。
一边是俄罗斯及其盟友;
一边是美国这个“帮忙”也有条件的超级大国。

表面上看,乌克兰确实处境艰难。
支持俄罗斯的阵营确实不小:
俄罗斯:动用了18万军队,投入上千架战机、数千辆坦克伊朗:提供了上千架无人机和弹药印度:虽不直接支持战争,但大量购买俄油,间接帮俄罗斯绕过制裁但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得多。
大多数国家并非完全站队俄罗斯,而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
比如印度,既不想得罪老朋友俄罗斯,也不想与西方翻脸。
所以买俄油,但不提供武器。
中国也是类似立场,希望和平解决,既不切割与俄关系,也不直接提供致命军援。
有说法称,美国支持乌克兰是为了获取矿产资源。
乌克兰确实资源丰富:
全球20%的锰矿欧洲最大的铀矿大量钛、铁、煤等资源储量丰富的锂、石墨等新能源材料但现实中,美国对乌援助主要是基于战略考量。
援助当然是“有条件的”。
为了资源,也是为了美国自身的战略利益——削弱俄罗斯,维护欧洲秩序。
乌克兰到底能撑多久?实际情况怎样?从军事角度看,乌克兰确实面临严峻挑战:
已动员数十万军人,适龄男性资源趋于枯竭。
两年多的战争已让民众身心俱疲。

从实际战场来看,2023年夏季反攻失利后,乌军逐渐转为守势。
2024年初,俄军在几条战线取得进展。
尤其是在顿巴斯地区,乌军被迫战略撤退。
如果美国减少援助,后果确实严重。
这就像拔掉病人的氧气管,乌军可能被迫大幅撤退,甚至面临部分崩溃的风险。
历史上有类似案例:
1975年,美国停止对南越的援助后,南越军队在不到两个月内就崩溃了,西贡被攻陷。
历史上,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处境总是艰难的。
两个例子值得参考:
芬兰模式。
冬季战争后,芬兰选择了有限主权,在外交和军事上考虑苏联利益,但保持了内政独立和民主制度。
这让芬兰在冷战期间既避免了被吞并,也维持了相对繁荣。
波兰的教训。
1939年,波兰拒绝对德国让步,指望英法援助。
结果英法支持有限,波兰在一个月内被德苏瓜分。
综合历史教训和当前局势,乌克兰可能的出路包括:
有限中立:类似芬兰模式,在军事上保持中立,但维持内部自主。
分区解决:争议地区实行特殊地位或国际监管。
国际担保:由多国(而非单一大国)共同担保乌克兰安全。

无论哪种方案,都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既保障乌克兰人民的基本权利,又照顾俄罗斯的安全关切。
民众福祉才是根本“不签!”
泽连斯基据说,拒绝在美国要求分享一半矿产资源的协议上签字。
这一幕令人深思。
一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在生死存亡之际,仍对超级大国说“不”。
泽连斯基这一拒绝,表明乌克兰并非任人摆布。
乌克兰的矿产资源,总价值估计超过12万亿美元。
包括欧洲最大的锰矿、钛矿,以及丰富的锂、铀等战略资源。这些资源关系到乌克兰战后重建的希望。
“战争到最后,受伤的总是老百姓。”
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真理。

博弈之外,普通人的声音往往更加朴实而震撼:
一位,在基辅郊外住了40年的老教师对记者说:
“我不懂那些高级政治,也不知道谁对谁错。我只知道,我活了78岁,亲眼看着孙子出生长大,现在他在前线,已经三个月没有消息了。这场战争夺走的不只是生命,还有我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一位,在哈尔科夫地铁站避难的年轻母亲说:
“我不关心谁赢得战争,也不关心矿产和领土。我只想我的孩子能在没有防空警报的夜晚安稳睡觉,能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玩耍。这就是我们所有人想要的,不是吗?”
战争很残酷,希望各国能为民众福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