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武统台湾,中国将会出现“4大征兆”?哪4大?

东场的校尉 2025-02-18 19:08:59

2024年,解放军在台海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实战演练。

第一次演习,在2024年初春。

演习区域比较大,重点在于多方向的联合打击和火力布势。

在台湾周围画了一个大圆圈,但圈子还比较松散。

到了夏季的第二次演习,力度明显加大了,军机活动更频繁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演习区域进一步收缩,重点区域包括台湾海峡、台岛北部、南部、东部,针对性更强。

最引人注目的是,年底12月的“联合利剑C”演习。

这次演习的特点是信息管控非常严格,几乎没有对外公开细节。

但是从一些间接信息来看,这次演习的规模和强度都超过了前两次。

逐步递进,力度一次比一次大,范围一次比一次小。

尤其是最后一次演习。

信息管控如此严格,这种保密程度本身就透露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这种演习模式很有讲究。

1973年,埃及在苏伊士运河搞的演习,通过反复练习麻痹了以色列人的警惕。

先小规模调兵,然后是中等规模演习,最后干脆驻扎下来了。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古代那种提着刀就能打的仗了,需要方方面面都准备充分。

一旦动武,可能会出现一些征兆。

现代战争的特点是:“蝴蝶效应”特别明显。

粮食、物资,基础工业突然加码

首先粮食、物资。

二战前德国就实施了“四年计划”,疯狂备粮。

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前,也曾大量囤积大米和生活物资。

为什么?

战争一起,柴米油盐都可能受影响。

就像2020年疫情初期,超市的方便面和卫生纸都被抢购一空——战争时期这种情况只会更严重。

医疗物资,这个更关键。

拿朝鲜战争来说,仅是急救包、绷带、药品的储备量就惊人。

现代战争中,一个师的医疗物资储备清单能有几百页那么厚。

医药厂突然加班加点,医用物资产量激增,这都是很明显的信号。

现代战争高度依赖电子设备。

从普通士兵的通讯器材,到高科技的导航系统。

如果发现芯片厂、通讯设备厂突然增产,特别是军工级别的产品线全速运转,那就得注意了。

1991年,海湾战争前,美国的电子工业产能就出现过一波显著上升。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重工业生产。

钢铁、石油、煤炭这些,都是打仗的“硬货”。

二战前,日本疯狂扩充钢铁产能,到1941年产量比1937年翻了一番。

如果这些基础工业突然加码生产,那信号就很明显了。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供应链的变化。

比如,某些工厂突然改变了供货方向,原本做民用产品的厂子突然接到了特殊订单。

这种变化,在越南战争前期就出现过。

一些美国工厂突然改产军需品。

军工厂最直接,但现代战争中反而不是最明显的信号。

因为军工生产现在都很保密,产能提升往往是悄悄进行的。

但是从原材料采购、员工加班情况、工厂用电量这些侧面数据,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

一旦要动手,整个工业体系都会悄悄转向战争准备状态。

这种转变,虽然想瞒也瞒不住。

但真要发现,得要像侦探一样,把各种零散的经济数据串起来才行。

战争最怕的就是:

“打到一半没子弹”。

所以在战争准备阶段,后勤保障、物资储备往往比军队调动更重要。

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现在应该改成“兵马未动,工厂先转”。

物资调运

物资调运,现在可比二战时期复杂多了。

拿诺曼底登陆来对比,盟军光是在英国囤积物资就用了将近一年时间。

而现在呢?

速度快多了,但也更容易被卫星发现。

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通过铁路网把物资从内陆运到海港。

每天24小时不间断。

中国情况也类似,从内陆到东南沿海的铁路网就是大动脉。

一旦这些铁路线上的货运突然增加,特别是半夜也在运货,那就很值得注意了。

公路比铁路更灵活。

但是大规模调运瞒不住人,几十公里的军车队可是很显眼的。

所以现在都采取“分散运输、集中储存”的方式。

就像超市配送,不会一次性把货物都送到,而是分批次、小批量地运。

现代战争很耗油,一个装甲师一天的油耗能达到几百吨。

1973年中东战争,埃及囤积油料的手法很高明——在运河沿线建了不少“农用油库”,其实都是军用的。

所以,沿海地区的油库使用情况很关键。

还有一个现代特色:集装箱运输。

这可是个好东西,看起来是普通货柜,里面却可能装着军火。

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就大量使用集装箱运输军需物资。

这种运输方式最隐蔽,混在普通货物中,很难被发现。

卫星,光缆,关乎信息战

我们来看看这些看不见的战场:

卫星是“千里眼”。

没有它们,现代军队就瞎了。

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军事卫星就用了72颗,伊拉克军队的一举一动都被看得一清二楚。

比如,萨达姆引以为傲的共和国卫队想偷偷调动,结果还没动身就被卫星发现了。

海底光缆躺在海底,看似安静,其实特别重要。

现在台海周边的光缆网络更复杂,就像是张了一张大网,谁要是能控制这些“网线”,就等于控制了信息流动。

反卫星能力,这可是个大杀器。

2007年,中国就试验过击落自己的废弃气象卫星,打得那叫一个准。

电子战比实体攻击还狠,能让卫星瞎眼、失聪。

伊朗就干过这事。

2011年让美国一架无人机迷失方向,乖乖降落在伊朗境内。

这就像是黑客入侵电脑,但目标是天上飞的卫星。

现在的太空战早就不是科幻片里演的那样,打来打去。

真正的太空战更像是一场“瞎子摸象”:

先干扰对方卫星信号,让他们的导航系统出错。

然后用电子战设备,让对方的通讯卫星失灵。

最后才是物理摧毁,但这种方式用得很少,因为太空垃圾会影响到自己的卫星。

未来如果真打起来,第一战场可能不在地面,而是在太空。

涉及钱的事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日本就悄悄地把在美国资产转移回国,连在美侨民也撤了不少。

同样,中国手里握着大量美债。

但得讲究方法:

如果一下子大规模抛售,美元肯定会受影响,但手里的美债也会贬值。

卖得太慢,可能会被美国冻结。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时,英国就吃了这个亏。

当时埃及冻结了英国在当地的资产,英镑一下子就遭重创。

战前悄悄地把钱转回来。

再说网络战和金融狙击。

网络攻击,可以瘫痪对手的金融系统。

2007年,爱沙尼亚就遭遇过这种攻击,银行系统差点瘫痪。

金融狙击能制造市场恐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个例子,几个国家的货币被投机者打得措手不及。

但高明的是制造“金融噪音”。比如:

散布市场谣言制造股市波动引发投资者恐慌 这就像是放烟雾弹,让对手看不清真实意图。

现代战争打响前的金融准备,就像是一场看不见的棋局:

既要把自己的资产藏好,又要找到对手的软肋下手。

还得注意不能打草惊蛇。

这种金融战,比真刀真枪的战争可能更可怕,因为等你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输了一半了。

和平统一为什么是最优选择?

我们看看德国统一的例子就明白了:

1990年德国统一,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没有流一滴血。

生活没受到大的影响,统一后的德国很快就成了欧洲的火车头。

反过来看看,武力统一的代价有多大。

1950年朝鲜战争,打了三年,结果弄得南北分裂至今;

1990年海湾战争,虽然只打了42天,但整个中东地区到现在都不太平;

就连美国内战,打完都过去150多年了,南北的某些矛盾还在。

和平统一,需要智慧和耐心程,要慢火熬。

但对于那些存心挑事的台独分子,该亮剑时就得亮剑,不能优柔寡断。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3 阅读:294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