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中国一直打工?德媒说出真心话:中国只主导玩具、衣服就好了

东场的校尉 2025-02-18 19:07:35

近日,德国《商业内幕》称:

“如果中国在全球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仅限于玩具、纺织品甚至是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就不会引起西方担忧了”。

德意志银行的这份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核心:

西方真正忧虑的,不是中国生产什么。

而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地位。

曾经,现在

回想20年前,“中国制造”在西方人眼中是什么形象?

不外乎是廉价塑料玩具、低端服装和简单电子产品。

那时候,一提到中国产品,西方消费者往往会联想到:

“便宜、低质”。

2000年,中国出口产品的平均单价仅为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1/3左右。

西方国家对这种局面相当满意。

为什么?

因为产业链是这样分工的:

西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品牌中国负责组装和低端制造

以iPhone为例,苹果公司,通常能获取iPhone利润的58%左右。

中国工厂主要负责组装环节,利润占比极低,通常仅为2%。

1978年,我国刚开始改革开放时,连一台像样的彩电都造不好。

记得那时候,有个笑话叫“张厂长买彩电“—国产彩电质量太差,一个电视厂的厂长都不敢买自家产品。

但你看看现在:

华为Mate60手机全球领先;

长城汽车进军欧洲市场;

大疆无人机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

2009年,我国刚开始发展电动车时,西方汽车巨头都在偷笑。

宝马、奔驰、福特这些老牌车企认为:“中国人懂什么造车?电动车更是异想天开!”

十几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情况: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月产100万辆,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一辆车下线。

比亚迪以300万辆年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

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领先全球,连特斯拉都是它的客户。

去年,有个法国汽车工程师参观比亚迪工厂后感叹:“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转型电动车的时候,中国已经跑出去一万米了。”

2006年,中国刚进入光伏行业时,欧美企业嘲笑中国只会做低端产品。

德国、美国的企业自认为掌握核心技术,认为中国永远只能做世界太阳能工厂。

结果呢?

这些年来:

通威股份,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和电池片生产商之一。

隆基绿能的光伏转换效率,屡创世界纪录。

中国企业,占据全球光伏专利的80%以上。

现在全球十大光伏企业中有八家是中国企业。

中国光伏从组件到硅片再到整个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航空,通信一流

1970年,“东方红一号”上天时,中国还是靠“两弹一星”的老一辈科学家硬撑着。

那时候的火箭发动机、控制系统都是最基础的。

如今呢?

长征系列火箭完成500次发射,可靠性世界一流;天宫空间站已接待多批航天员;嫦娥探月、天问探火成功实施,跻身航天强国C919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打破波音空客垄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C919大飞机。

2008年立项时,波音高管曾公开表示:

“中国造不出真正的大飞机。”

十五年后的今天,C919不仅成功商飞,还有超过1000架的订单。

虽然关键发动机还需进口,但这已经是历史性突破—成为除美国、欧盟、俄罗斯、巴西外第五个能造大型客机的国家。

通信技术可是西方的传统强项。

爱立信、诺基亚曾经傲视全球,2G时代,中国完全是技术买家;

3G时代,勉强跟上;

4G时代,开始并跑。

5G时代彻底不同了: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基站数量超过300万个华为5G设备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技术领先至少一年中兴、华为、OPPO等持有36%的5G核心专利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2019年,美国因为没有可替代的5G设备供应商,不得不向多个盟国施压,要求他们不要使用华为设备。

这本身,就是对中国5G技术领先地位的无声认可。

中国在重新定义

西方对这一转变的反应明显恐慌。

看看近年来的政策变化,就知道了:

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越来越严格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各种去中国化的讨论日益增多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西方发现中国不再满足于做全球产业链的打工仔,而是逐渐成为真正的竞争对手,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超越了西方。

比如移动支付,中国已经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

这种变化让西方感到不适应。

他们习惯了“设计在美国,生产在中国”的模式。

却发现现在中国既能设计又能生产,还能创新。

我记得前年有个西方记者的比喻很形象:

20年前,中国是“给西方圣诞树做装饰品的工厂”;

而现在,中国正在设计和制造圣诞树本身,甚至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圣诞树”。

任何新兴力量的崛起都会打破原有的秩序,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适和抵制。

19世纪的德国崛起,20世纪的日本崛起。

无一例外都经历了类似的阻力。

只不过中国的体量更大,崛起速度更快,影响也就更为深远。

崛起,已势不可挡

华为,逼得世界第一强国出动国家机器来打压,这说明什么?

真的触动了美国蛋糕。

某美国科技期刊的一位编辑曾私下承认:

“我们不怕中国造玩具,造衣服,甚至造普通手机。我们怕的是中国造芯片,因为这动摇了我们的技术基础。”

2023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准备加征高达45%的惩罚性关税。

为什么?

因为,中国品牌电动车已经杀进欧洲市场。

价格比当地品牌低30%,性能还不差。

2022年,中国与沙特签署了34项投资协议。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高端制造业领域。

这在十年前,几乎不可想象—沙特过去几乎只和西方做大额生意。

一位美国标准化组织的专家,曾苦笑着说:

“我们开会时,中国专家发言越来越多,提案越来越多...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西方真正恐惧的,不仅是经济竞争。

而是中国的成功,挑战了他们奉为圭臬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

如果中国模式也能成功。

那,西方几百年来建立的“我们的路是唯一正确的路”的叙事,就站不住脚了。

19世纪末德国崛起时,英国也曾感到极度不安。

当时,德国工业产值从1880年到1900年翻了两番。

钢铁产量超过英国,在海外殖民地和军事上的扩张。

结果英国做了什么?

联合法俄对德国进行围堵。

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和汽车行业崛起,美国同样感到威胁。

当时美国通过“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50%,直接打击日本出口竞争力。

历史惊人的相似—当今的中国制造业崛起,西方的反应与历史上如出一辙。

等这一刻太久了!

西方越遏制,中国越奋起。

这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无数数据和事实的证明。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华民族遭遇了近200年屈辱与挣扎。

八国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至今仍陈列在西方博物馆;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城内杀30万同胞,血染长江水;

香港被迫割让99年,澳门被侵占400余载。

从跪着签订《南京条约》,到被迫赔款白银2100万两;

我们等了太久,忍了太久。

每一次屈辱都如刻在骨头上的伤痕,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

但历史证明,中国人越被压迫,越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就像经典电影《英雄本色》,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说:

“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当美国对华为断供芯片,华为自研麒麟芯片反而打破技术封锁;

当西方对中国高铁冷嘲热讽,中国高铁网已超4万公里,占全球2/3;

当美国设置科技壁垒,中国2023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92.1万件,连续四年世界第一。

看那2022北京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夺冠后,武大靖眼含热泪说:

“经历太多了……圆梦了!”

不仅是体育,在科技、经济、军事,中国都在用实力回应200年的等待。

从曾经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如今的弯道超车;

从抗日战争中“地雷战、游击战”的弱者抗争,到如今国产航母、C919大飞机的大国重器。

每一步崛起,都在告诉世界:

压迫只会让中国更坚强!

一个经历过近200年磨难的民族,已经在苦难中锻造出坚韧不屈的灵魂。

1 阅读:54
评论列表
  • 2025-02-19 16:17

    德国人只扫地,抹地板就天下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