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良心者言一 2024-03-30 22:44:34

趁着端午小长假,受一群小朋友的邀约,时隔半年之久,再次踏上前往小岛的旅程,如今确实只能算个旅人了。一群人叽叽喳喳地来到了他们曾经在这里度过三年学习时光的母校,而我,比他们更加急切,早已先他们一步与几位老同事先行抵达了。

一走到校门口,我就差点落泪——那烫金的曾经泛着耀眼的光芒的“张家港市双山学校” 八个字,外面的金属不知被谁剥去了,只剩下凹刻的痕迹,这个曾是小岛上的最高学府呢!而且曾经蜚声岛内外,有着极高的美誉度——虽然地处港城的西北角,交通最不便利、最偏僻也是最为落后的地区,但创造着一个个教育神话,皆因这里有一群文凭虽都不太高但极其敬业的老师,他们对学生比对自家孩子还上心;皆因这里的农民子弟大多纯朴、好学,特别听老师的话,即使偶尔有人涌起辍学的念头,但架不住老师一次次上门的苦口婆心,重回课堂与同学一道继续专心地在学海里遨游了。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小岛幽静,空气中有着更多怡人的氧气,没有太多的干扰学习的机器嘈杂声与游戏机的音乐声。可这都成了留在记忆中的曾经。

进了校门,我的心更加阴郁了。那棵曾经吸引无数人驻足、留影的雪松,早已不知何时枯萎得不剩一片叶子,只有光秃秃的干。不知为何它竟然还没有倒下,是向新疆的胡杨学习吗?抑或它也有不甘与期待,是在等着这所“高等学府”再次换发生机吗?是还想迎来送往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吗?再往前走几步,原本鲜艳的塑胶跑道残破不堪、杂草丛生,原本高高耸立在跑道边的旗杆也仅留底部短短的一截了——又是被哪个贪财者给锯掉了。学生好多年都是在煤渣跑道上进行体育活动的,。好不容易盼来了塑胶跑道,当时师生都激动不已,可这崭新而亮丽的场地仅仅用了一年,然后一声令下,学校的师生带着不舍和伤心被迫离开了这片原本充满生命和生机的土地,一下子将人气一起带走,他们都如蒲公英一样被安置到不同的单位与学校,虽然少了上下班的奔波,但再也找不回当初那种欣喜与抱怨了。

一群在我眼里曾经的孩子(其实现在也还是这样看)在校园里漫步、寻找、回忆,有些孩子连自己读书的教室也找不到了。他们的教室其实还在,他们原本想到教室里再次体会一下当学生的感觉的,可满目狼藉,已经难以迈脚了。那个师生在一起度过快乐午餐的地方,看不见一缕炊烟,烟火味不在就意味着生命的凋零了。我还戏谑地对一起前来的老同事说,赶紧站在自己的阵地前拍张照片留念一下,因为那个名为“香江苑”的地方曾经是他的舞台。那身姿挺拔、设施齐全的四层实验楼空荡荡的,其他场所标志牌也还在,只是不少充满污渍就是窗户玻璃碎掉,不时有鸟儿进进出出。

走到我曾经住了10多年的宿舍,四周被杂草覆盖,北边的楼道门被封死了,前面的门倒是还在。看着这个样子,我真的想放声大哭一场,我的最热力的青春就在在这里挥洒的,我的儿子也是在这里孕育的,孩子们还与我一起回忆着儿子小时候听到国歌响起时,他敬礼所站的位置与敬礼的姿势。那宿舍虽然狭小、简陋,但这里是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窝,这里接待过朋友,也时常有孩子们涌进来,挨挨挤挤地闹,或者静静地听着我的讲解,可是如今我都无法进去,也不愿意进去了,进去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离开小岛时,站在渡轮的二层再次回望小岛,发现确实比之前漂亮,特别是外环境的改造、门面的打造有了不少现代气息,一个旅游区的布局基本完成,听说也融入了一些文化元素。文化是任何一个地方的魂,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需要有载体,这载体便是学校。如今岛上没有一所学校,岛上虽还有居民,一些酒店、民宿虽然在建,似乎也有烟囱在冒烟,可那毕竟是零星的,形不成气候。虽然有了人为设计、打造的文化,但少了积淀与传承的文化是无根的,不会长存。过去的都成了曾经,曾经的少年也成了青年,而今还能模糊地找寻得到自己读书的课桌,20年后还能找回曾经的曾经吗?

0 阅读:0

良心者言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