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在我家养老,却跟邻居夸大姑姐孝敬,我立刻将她送去大姑姐家

晓七姑娘 2025-02-25 20:07:27

我叫赵慧,今年48岁,初中毕业,住在一个小县城里。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能继续上学,16岁就出来打工,后来嫁给了我丈夫刘建国。

他比我大三岁,老实本分,在县里的一个工厂里当维修工,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结婚这些年,我们夫妻俩省吃俭用,供着两个孩子读书,如今儿子已经成家,女儿也上了大学,家里稍微宽裕了一些。

婆婆张秀兰今年75岁,丈夫早年去世,剩下她一个人住在乡下。

她有三个孩子,大姑姐刘桂芳,排行老大,今年52岁,嫁到了邻县,日子过得还算富裕;丈夫刘建国是老二;还有个小叔子刘志强,最小,今年40岁,常年在外地打工,基本不回家。

婆婆年轻时重男轻女,对大姑姐一直不冷不热,觉得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真正疼爱的只有两个儿子。

可等她年纪大了,发现小叔子常年不在家,丈夫又忙于工作,没人照顾她时,才开始在我们面前念叨大姑姐的好。

三年前,婆婆得了一场大病,住院一个月,出院后身体大不如前。农村的老房子又湿又冷,一个人住着很不方便,婆婆就主动提出要搬来和我们一起住。

我想着她毕竟是丈夫的母亲,虽然以前对我态度一般,但养老是儿媳妇应尽的责任,于是没多想就答应了。

刚开始,婆婆住进来后,我们的日子还算平静。我每天早上给她做饭,丈夫下班后陪她聊天,偶尔带她出去走走。

可渐渐地,我发现她总是跟邻居们夸大姑姐的孝顺,说什么“桂芳每个月都给我寄钱”“桂芳说要接我去她家住,可我舍不得孙子孙女”“桂芳对我可好了,逢年过节都想着我”……

我听着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明明是我每天照顾她的吃喝,陪她聊天,为她端茶倒水,可在她嘴里,最孝顺的却是那个一年难得回来一次的大姑姐?

更过分的是,大姑姐一年到头不来看她,过年回来,也只是带点水果,住两天就走了,连婆婆的生活费都没怎么给过。

我忍了又忍,想着老人家嘴上爱念叨,我别往心里去。可直到有一天,邻居的一句话,让我终于忍无可忍——

“慧啊,你婆婆说桂芳孝顺得很,天天想你们接她去住,怎么不让她去啊?”

我心里一震,猛地抬头,看着面前的张婶,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好啊,既然她这么想大姑姐,那我就成全她!

我忍了一整天,晚上丈夫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刘建国听完,眉头一皱,叹了口气:“妈就这脾气,嘴上总是念叨桂芳,你别往心里去。”

我冷笑了一声:“我当然可以不往心里去,可她天天在外面说这些话,邻居们都跑来问我,桂芳这么孝顺,为什么不让她接走妈?既然妈这么想去,那我们就送她过去,让她享享清福。”

刘建国沉默了一会儿,他知道我这几年照顾婆婆有多辛苦,每天变着花样做饭,天冷了提醒她多穿衣服,夏天给她扇扇子,生病了带她去医院,从来没让她受过一点委屈。

可婆婆的嘴就是这样,从来不肯承认谁对她好,在她眼里,只有大姑姐才是孝顺的。

第二天一早,我收拾了婆婆的衣物,推着她的轮椅站在门口,对她笑着说:“妈,您不是一直说桂芳孝顺吗?既然她那么孝顺,那您还是去她家住一段时间吧。”

婆婆一听,脸色瞬间变了,“啥?我不去!”

“怎么不去呢?”我故意笑着说,“您不是总说桂芳要接您去住吗?既然她对您那么好,那您去她家住一住,也该让她尽尽孝。”

婆婆嘴巴张了张,似乎想反驳,可这几年她一直在外人面前夸大姑姐孝顺,如果这时候说不去,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她只能勉强点头:“那……那好吧,就去住几天。”

我和丈夫开车把婆婆送到了大姑姐家。大姑姐见到我们,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你们怎么来了?”

我看着她,微笑着说:“妈一直念叨你,说你孝顺得很,非要来你这儿住。”

大姑姐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她一边搀扶着婆婆进屋,一边小声嘀咕:“妈,你怎么突然就来了?”

婆婆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没说话。

我看着她们,心里冷笑了一声,转身对婆婆说:“妈,您就在桂芳家好好住着,我们先回去了。”

婆婆似乎想拉住我,可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回到家后,家里忽然安静了不少,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不用每天听婆婆在耳边念叨谁孝顺谁不孝顺。可我知道,这场戏还没完。

果然,才过了三天,大姑姐就打电话给我,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耐烦:“弟妹,妈还是回你们家去吧,她住这儿不习惯。”

我冷笑了一声:“妈不是总说你孝顺吗?怎么,才三天就不行了?”

大姑姐沉默了一会儿,低声道:“不是……是妈在这儿住着不自在,总念叨你们家,还说不习惯这边的饭菜。”

我轻哼了一声,心里明白得很。婆婆在我家住惯了,每天有热乎的饭菜,有人照顾她的起居,而大姑姐家虽然条件不错,但她和姐夫都要上班,哪有时间天天围着婆婆转?更何况,大姑姐的性格比我还要强势,哪能惯着婆婆的毛病?

我不慌不忙地说:“妈不是一直说你孝顺吗?既然她这么说,那她肯定愿意住你家。再说了,她以前总说你给她寄钱,逢年过节都想着她,那你照顾她几天,应该也没问题吧?”

大姑姐被我堵得哑口无言,半天才憋出一句话:“弟妹,妈年纪大了,我们做儿女的,还是要多担待点。”

“是啊,我们这些年也一直在担待,”我笑着说,“现在轮到你担待几天了,怎么就不行了?”

大姑姐被我噎得说不出话,最后只能叹了口气:“行吧,那就再住几天。”

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婆婆就自己坐着轮椅,哭着让大姑姐给我打电话:“慧啊,接我回去吧,我再也不说桂芳孝顺了。”

我听着电话里婆婆的哭声,心里五味杂陈。我当然知道,大姑姐家待她并不好,她平时嘴上说得好听,可一旦让她真正照顾婆婆,恐怕连一天都嫌麻烦。婆婆这次是彻底看清了,嘴上夸的再多,也比不上谁真正对她好。

我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淡淡地问:“妈,你怎么就想回来了?”

婆婆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随后哽咽着说:“桂芳早上出门上班,给我留了一碗稀饭,中午回来随便炒了点菜,晚上才回来做饭。我一个人在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慧啊,我知道错了,你把我接回去吧。”

我叹了口气,心里有些不忍。毕竟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虽然她嘴上总是偏心,但真到了关键时刻,她最依赖的还是我们。

于是,我对她说:“妈,这次回去,您可不能再在外面乱说话了。”

婆婆连连点头:“不说了,不说了,我再也不说了。”

我和丈夫去大姑姐家把婆婆接了回来,回家的路上,她一直低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我知道她心里有愧,也知道她终于明白了,真正照顾她的不是她口中那个“最孝顺”的女儿,而是我们这些年一直陪在她身边的人。

回到家后,婆婆变得安静了许多,不再在外面夸大姑姐的“孝顺”,也不再拿我和她比较。她开始学着说谢谢,开始珍惜我们为她做的一切。虽然她的性格不会彻底改变,但至少,她终于明白了,谁才是真正对她好的人。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亲情,什么是口头上的孝顺。我没有怪婆婆,因为这次的经历,已经是对她最好的教训。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