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初唐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沈佺期和宋之问两人年纪相仿,寿数相近,都进士及第走仕途为官,是七言律诗、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沈佺期擅长七律,《独不见》是唐诗史上最早出现的七律之一,对仗即工整严谨,又不落俗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先看诗题,《独不见》为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类题目的诗李白也写过。
“独不见”,宋时郭茂倩解释为“伤思而不得见也”,说的就是这种情绪。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卢家少妇”名莫愁,典出梁武帝诗“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后来的诗家用“卢家”作少妇代称。“郁金堂”是指郁金香喷涂过的妇女居室,唐代在香料使用上比现在广泛。
“玳瑁”是海龟的一种,今天的保护动物,由于外壳纹理漂亮,古代用之制作饰品。
“海燕”非今日海燕,而是北方常见的家燕,过去古人不知家燕从哪里飞来的,所以故称之为“海燕”。
开篇就用典,典出少妇的家境富足,海燕成双成对落在玳瑁装饰的屋梁上。
接着就感慨这么富足的家却没有应的幸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秋天到了,捣衣声一片,声声入耳,李白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捣衣声催发思念,这是因为古代的布料太硬,做衣服之前要反复捣软。
九月入秋,天气渐凉,在外出征从军的亲人需要寒衣,所以捣衣的文学意象在诗词代表亲人之间的惦念“忆辽阳”。
丈夫出征十年了,连家是个什么样的可能记忆都模糊了,此联对仗巧妙,一个“催”,一个“忆”,一个急”,一个“缓”。
情绪把控非常到位,不急不缓,此外,诗人高明地把“捣衣”和“落叶”的关系反置。
理应是落叶催捣衣,反过来说这层意思,是一种刻意的艺术表达手法。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白狼河”在今辽宁境内,现称大凌河。
“音书断”,指口信,家书。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通信设备,所以格外在意口信与家书。
“丹凤城”唐时长安宫廷居北,住宅居南,所以作者说“城南”,因秦穆公为女儿弄玉吹箫,引来丹凤,故称“丹凤城”。
这两句对仗很是工整,“白狼河”对“丹凤城”,让思念充满了冷暖差意,忽凉忽暖。
又以“音书断”对“秋夜长”,语言之间充满了张力以及看不见的人文关怀。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独不见”扣题;“谁谓”,谁说的。
这不是不确定的疑问句,而是明知故问,我的惆怅只有我知,别人是不知道的。
只有明月悄悄地照在帷帐上,“流黄”,黄紫相间的织物,华贵的质感与开篇的“郁金堂”“玳瑁梁”相呼应。
此诗写于武则天称帝时期,那时候的沈佺期,正当壮年年届四十,才情迸发,文思泉涌。
一首《独不见》千年之后还能让世人记住,有人赏识,可见诗之质量,情之真切,也体现了沈佺期的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