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周密:战国秦汉时期,已有管理水利的职官与法规

孤狼聊文史 2023-02-15 14:42:14

历史时期的中国水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水的存在塑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时常处于同水的复杂利用和斗争中。当水灾泛滥之时,人们采取防范措施应对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当水资源缺乏之时,人们又不得不另辟他径寻求新的水源。

一、环境与水系分布

自战国以来,自然条件优越的关中地区逐渐得到开发。从气候学的角度来说,当时的气候是保持温暖的,处于物候时期。此外,该地区雨量充沛,植被、森林物种繁多,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二、水利职官的建置

按照性质划分,水利管理包括组织管理、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三部分。从社会管理角度来说,水利的组织管理包括一定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从技术科学的角度来说,水利的技术管理包括相关水域和水利工程的控制与运用、检查观测、维护修理与更新、防汛抢险以及现代水利管理自动化系统。而水利的经济管理则是针对水利产生的经济效益而言,它主要表现为水利的综合经营。

我国古代水利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丰富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哲学。历朝历代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的形成除了与当地的水资源环境有关外,还与水利管理密不可分。在水利管理的框架下,许多规章制度和管理经验教训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水利管理中,组织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水利形势的变化,我国古代的水利的组织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备的过程。而战国秦汉时期便是处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一)春秋以前水利职官的设置

在远古时代,国家设立了木火金水土五类职官来管理社会,其中,玄冥是掌管水利事务的职官。在夏朝,少嗥的四叔,重、该、修、熙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修和熙为水利职官。而在西周,确立了以周天子为领导的中央行政制度。

周天子下设“六大”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来管理王室的内务;另外,设“六卿"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其中,司空是掌管土木工程的职官。

当时已经设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水利,然而这些专官只是兼掌水利工程而已,尚未以水利组织的形式出现。

(二)战国秦汉水利职官的建置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人们在“与水争地”的过程中对水资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有关水资源管理的社会需求也得到了相应地增长,这时候不再仅仅满足于小型的排灌设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开始兴起,具有组织性质的水利机构的建立提上了议程。

《管子·度地》中表达了建立水利管理机构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官选拔要有一定的标准,水官必须为要熟悉水利事务的人担任;二是出现了明确的分工,水官是最高领导,大夫、大夫佐主管水利经费:设立取水左、右官各一人,主管水工,负责水利的检查与督导工作。

除了文献记载的水利职官外,考古出土的文物也可验证当时水利职官的组织化,其中,战国秦汉时期的玺印是最好的例证。

战国秦汉时期的水利职官的开始出现分化,有全面负责地方水利事务的水、河丞与取水:有全面负责土木工程建造的司工(即司空):有负责水利技术管理的水工;有负责对湖泊水泽渔业进行收税的税务官。此外,从安阳、坪都、蓟都等这些地名来看,水利职官的设置已经实现了地域化。

然而,此时的水利职官的设置为临时性的组织,并未形成固定的组织,国家也并未形成常态化的管理。主要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管水利工程的官吏是临时性差遣;二是地方官掌管地方水利事务。

先说临时性差遣的官吏。它与早期的军事工程有关。自战国开始,各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用人工河堤构筑起了一道道军事防线,从而实现以水代兵的目的。

在秦代,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监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御史,本职工作并不包括兴修水利工程,但是为了实现军粮转运,郡监直接与灵渠开凿发生了联系,成为了这项工程临时的指挥官。

再说说地方长官掌管水利事务。《管子·度地》载:“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都。”水官的属吏要经常巡视河堤,将情况向上峰“都”反映。“都”相当于秦国的“郡”,“都"是战国时代齐国特有的地方行政组织。这是一个典型的反映地方管理水利事务的例子。

三、水利政策与法律

因春秋以前有关水利政策与法律记载缺乏,所以本节讨论的是春秋至战国秦汉时期的水利政策与法律。

(一)水利政策

1、农田水利政策

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工具推广,人口规模扩大,全国多数地区得到开发,人们在与水的反复争斗中形成了一定的水土资源认识。这样,灌溉农业兴起。

具有放淤灌溉性质的水利工程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的丰收。因此,秦汉时期继承了这种灌溉技术,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浇灌农田的主要方式。

2、防治水害政策

春秋以前的水利政策主要是以防止水害为目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时期的水利政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居民在进入原始社会公社时期后,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们开始从山洞中走了出来,居住在平原地区的河流两岸。这样虽然给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便利,但是河水泛滥时带来的洪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威胁。

春秋以后,与水争地成为了人们争取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而战国时期系统堤防的出现标志着防洪手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时各国的堤防是紧密相连的,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通过大范围的筑堤,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堤防,对于当时社会生产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堤防的系统修建,是防洪工程的一个划阶段的进步。

诚然,筑堤产生了诸多惠及民生的效果,然而黄河携带的大量的泥沙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淤积成河床,最终形成了地上河,使黄河沿岸存着决堤的危险。因此,秦汉时期水灾频发,据史料记载,秦统一后曾经进行过黄河堤防的整治,力图减轻河决的风险。

此外,决堤不仅可以是黄河自身环境变化造成的,还可以是人为的。战国时期,各国出于各自的利益,在筑堤方面采用了不尽相同的标准,使得堤防存在危险,为人为放水决堤创造了条件。结果,战国秦汉时期采用水攻作为战争方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3、水运政策

战国时期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军队和人口的数量膨胀,粮食的供给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但是传统的陆运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水运成为了转运粮食的必然选择。

秦王朝建立后,为了统一岭南,发动了战争,需要大量的粮食供给,但由于岭南交通不便,所以亟须水运转运粮食。两汉时期,水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漕运更加频繁。

(二)水利法律

最早的防洪法律见于春秋时期。“无曲防”是为了约束各国放水决堤造成的水灾。

战国秦汉时期的国家政权通过设置水利职官,制定水利政策与法规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形成了作用互补、成效卓著的水利管理体系,这对于推进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四、总结

战国秦汉时期,国家政权通过设置水利职官,制定水利政策与法规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管理,行成了作用互补、成效卓著的水利管理体系,这对于推进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