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古文献记载黄帝是玉文化的倡导者及玉石之路的开拓者。是“黄帝开发和田玉制造工具和兵器,赋予玉以神物,传播和田玉文化以及向境外运输和田玉的“玉石之路”。黄帝食飨“玉膏”,播玉荣,结瑾瑜。供天地鬼神食飨,君子服之,以飨不祥。其功赫赫令人感佩!

司马迁为黄帝写下的传记中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为人非凡,生而神灵,机敏聪明,修德拓兵,抚万民,度四方,经过阪泉之野和逐鹿之战,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在一生中与和田玉结下不解之缘,为开拓玉石之路作出贡献。

小南山出土玉璧
我国古代有西羌、北狄、东北夷、东南越、南蛮等几个大族群,黄帝出自羌人群,其分布于昆仑山北坡和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地区,是从事游牧的父族社会领袖,利用昆仑山盛产美玉的优势,制造了工具和兵器,并以玉供神,于是有黄帝“以玉为兵”和“玉神物”之记载,开拓了中华民族用玉的先河。

黄帝拥有众多“玉兵”和“玉神”,率部落顺北洛水南下,抵达今朝邑一带,东渡黄河;再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边,逐渐向东方迁移,到达中原涿鹿的山湾里。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的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先后与早已活动在中原地区的以炎帝为首的农耕者和以蚩尤为首的游猎者发生了两次争斗。这就是《史记》中记载出 的“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勿之野。”阪泉大战和涿鹿大战的两次大战实际上是大规模的部族文化冲突、碰撞和交融。经过这两次部族文化交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以黄帝、炎帝和蚩尤为首的三支华夏先民的大融的合,形成了崇奉黄帝为首领、以农耕经济为社会基础、注重礼仪文化的古代华夏民族。

礼仪文化中玉文化占重要地位,黄帝把自己从西部带来的和田玉及文化与其他地区玉文化相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以玉为兵”和“玉神物”观念。为传播这一观念,需要大量的昆仑美玉。要把昆仑山的美玉不断运到中原,就要开拓一条玉石之路。

红山文化玉龙
这条从昆仑山北坡到涿鹿之阿的玉石运输线,“是由羌过鬼国、一目国(狄)至东夷、东北夷、淮夷、东越等部及其所控土地,是一跨区域‘玉石之路’,至涿鹿之阿之后再往四方,很可能组成了跨区域的‘玉石之路’。这就是说大体建立了、 在距今6000-5000年轩辕皇帝东征开拓的第一条跨区域的和田玉之路,并建立了向四方延伸交错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