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多元医学的理论探讨 之十九 ——关注静态和理解动态
生命发展了几十亿年,形成不可言说的复杂性,细胞只有那么小的空间,却有万级别的蛋白质,上百条信号反应通道,根据收到的外界信号和自身的规则,细胞展开了纷繁复杂的生命活动。十万亿级别的细胞又经过某种力量的组织,形成宏观生命,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在刻意躲避这方面的探索。
现在还远不能从分子出发制造细胞,只能制造点病毒,更高级点的,是借用各种现成的细胞组分,以制造支原体衣原体这样的初级生命。假设今后,技术已经极为发达,能制造出细胞级别的生命,又能带来根本性的进步吗。
制造细胞和用细胞合成生命,是不同方向,前者沿着当下的方向前进就(可能)胜任,后者远不是那么回事。那些组织、器官、生命系统,它们的形成动力和细胞不同。诸如细胞的协同工作机制,如何表现宏观能力,如何具备智慧等,都取决于生命的总体需求,需要新的方法论。
仿佛我们已经能制造砖块,了解砖块的很多属性,也不一定能制造房屋,那是另外的的思维。
有人辩解说,我们根本不需要懂得生命的全部,能把病变治好就可以。这是矛盾的,要想让疾病消失,就得知道疾病是怎么来的,就得理解生命力。技术上无法比肩于生命,就无法胜任疾病治疗。思想上无法透彻生命,就无法理解保持健康的秘诀。
我们鼓足勇气,想象技术已经大突破了,可以精确地搞清楚生命物质的细微结构,并复制它(比如,记录下生命体每个原子的位置,并在另外的场所重新复制一遍),这是呆板地照抄生命体,和生命的奥秘无关,它可能推进置换外科,因而制造文化上的纠结,但不能理解罹患癌症的原因,也无助于保持健康。
工具把生命表达成为精密的机器,人们一直赞美有加,一直回避着更大的麻烦,即放弃研究这个机器是如何来的,它是如此精美,谁才有能力制造它。
搞懂身体这个机器的精妙,和研究这个机器是如何来的,根本来说是两种思维模式,因此发展形成的医学也是两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