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正在火热进行中,所以这两天都在热议高考作文。作为语文老师,当然我也十分关注几套高考卷的作文,与此同时,我还关注了已经进行或者正在进行的各地的招生,特别是特长生招生问题。毕业季也是招生季。

初中或者高中就开始招收特长生,还美其名曰“自主招生”,可究竟是谁在“自主”,毫无疑问,是招生学校,报考的学生是没有一丝的自主的,既然学生没有自主权,那就是不公平的。再回过头来看“自主招生”这一现象,在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士看来,那就是学校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为了让学生有发挥特长的更广阔的舞台,可说白了就是提前“掐尖”。当然,这些学校的宣传不是这样的,而是要求报考者要有某些兴趣、爱好,如何衡量?那当然要有一大叠的证书,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

因为名校招生(并且大多是提前招生,今年虽然各地实行摇号,但还是招生在前)需要报考者提供某一方面特长的证书,那么想报考者就必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学。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各地这样那样的兴趣培训班遍地开花,学校里虽然也开设各种兴趣班,但毕竟几十人在一起上课,况且也不发证书,即使学校发了证书,也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于是乎家长出了高价,让孩子在双休或者寒暑假去报了一个又一个班,逼迫孩子在各种考级场中奔波,为的的就是拿到叩开名校大门的一张薄薄的纸片。不可否认,兴趣是要培养的,必要的时候也是需要家长引导的,可我想追问一下,在考证的大军中有多少完全是出于孩子的本意的和真心的爱好的呢?

心理学解释: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就科学角度而言,兴趣侧重的是精神需要,可我们的现实是更多的是出于物质需要即充当进入名校的“敲门砖”,兴趣变成了工具。兴趣一旦与某种利益扯上关系,那必然就变了味,那种喜爱就不全是出于内心的精神需求了,自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放全力了,久而久之可能还会有抵触,除非为了考试,否则连看一眼自己一直卖力的乐器或者画板之类的介质都不愿意。证书完成了其使命之后,便弃之于不顾了。小时候找点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门类去做,本来可以陶冶情操、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为将来走上社会之后有一技之长或者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这是非常有益的一件事情。我现在还羡慕现在的孩子有条件参加这样那样的特长培训,可好多次看着他们的无奈和一脸的苦相,我就觉得自己生活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了——虽然如今需要展示某种才艺时总是尴尬不已,但至少不用被父母逼着在各种培训班来回奔波。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物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兴趣本是自内心发出,就不该一味用考试去衡量;考也就罢了,又为何一定要拿到证书呢?名校招生渠道与途径多得很,又为什么非要看证书呢?而且有时候初级或者低级证书还不行,还要更高等级的,还要获得什么大奖。于是乎,在名校与家长的裹挟下,孩子们在学校紧张学业的压力下,还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练弹琴、练画画、练书法。哪里还有动力?哪里还有从艺术中体验到的快乐与愉悦?更别说什么美感可言了!

真心希望,别总是把兴趣与利益纠缠在一起,兴趣别沦落为工具,让兴趣真正成为孩子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让兴趣从孩子的内心深处自然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