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远征乌桓?毛泽东最明白他

新波聊历史 2024-06-01 10:15:40
隐秘的三国(35)主笔:朱晖(闲乐生)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占邺城,全定冀州,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北投奔乌桓。接着曹操向西打败高干与南匈奴,平定并州;又向东打败青州海贼管承与东海叛匪昌豨,平定了青徐。至此,曹操算是基本统一了北方。

然而,北方的问题并没有就此完美解决,二袁与乌桓对曹操而言仍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据《后汉书·乌桓列传》记载,当时东北各郡乌桓共有民众15800余落。“落”在此处指营帐,即蒙语中的额落(ayil),乃汉魏时统计少数民族人口的通常方式,通常一落按五到六人算。但这样未免太少。故马长寿与内田风吟认为,此处所谓“落”,乃指由若干个小落组成的共用一处营火的帐落群(或称牧团)而言(注1)。每个帐落群约有20余口,则15800余落之乌桓人口数,当为30余万人,可见其骑兵战斗力虽强,但实际体量也并不算太大。但问题是,由于前几年北方战乱,乌桓趁机掳走了十几万户塞内百姓,而袁尚败亡北奔之后,又有十万余户不满曹操法家统治的汉人豪强也跟着二袁兄弟逃亡到了塞外(注2),这些汉人总共已有二十多万户,人口一百多万。也就是说,如今塞外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胡汉联合政权(体量已与中原一州相当),其野心与实力皆不容小觑。

另外,二袁的盟友乌桓霸主蹋顿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人物,此人号称小冒顿,以其武略,多年来总摄乌桓各部,对介入中原争霸非常感兴趣,如今见二袁来投,大喜,遂与其联兵大举入寇犷平(度辽将军鲜于辅治所,今北京市密云县密云水库一带,属渔阳郡),一路烧杀抢掠。曹操听闻袁氏二子竟然这么没出息,为自保居然卖国做了“汉奸”,又惊又怒,忙率大军及乌桓校尉阎柔前来救援。乌桓乃学习其老前辈匈奴的优良传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来去如风——既然曹操你来势汹汹,那就撤退呗!没关系,老虎都有打盹的时候,你曹操也不可能老待在边疆看着,所以不急,有的是机会!

这样撑到十月份,曹操大军只能返回邺城了。没办法,乌桓的地盘太远,后勤补给线太长,根本打不了打持久战。

所以,为了斩草除根,为了筹划这一场迟早要打的仗,曹操拿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耐心,在华北平原上大修运河,让可以通航的河网从邺城到南皮一点一点向北延伸,最后延伸到了渔阳郡的雍奴(今天津武清东北)等地,这里已经是与乌桓人对垒的前线了。曹操甚至还将这些运河连通了渤海海道,以便有时可以从海道进行兵员和粮草的运输。曹操的这些水运工程,不仅让曹魏拥有了一个以邺城为核心的华北交通运输网,也为隋唐南北大运河的修通奠定了基础(注3)。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二月,运河终于初成,曹操自认时机已经成熟,便将征讨乌桓的计划提了出来,让大家讨论。

结果,几乎所有人都对此提议表示反对:“袁熙、袁尚亡虏耳,乌桓是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其所用?今深入征之,刘备若说刘表以袭许,我又救应不及,必追悔莫及。”这些反对的人之中,竟然还包括了荀彧荀攸等重臣、以及张辽等大将。

只有郭嘉认为:“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郭嘉让曹操不用担心,因为刘表对刘备还是很戒备的,毕竟刘备的军事才能远高于刘表,若让他带兵成功拿下许都迎回献帝,那到时谁是老大可就不一定了。

一边是荀彧荀攸张辽等重臣名将,一边只有郭嘉一人,按理曹操应该听多数人的。可这一次曹操却相当执拗,坚决要打乌桓,为子孙后代灭掉这个外患,同时也可将袁氏斩草除根,免留后患,于是独排众议,拍板表示:“乌桓不灭,北方难定。”然后下令,命乐进屯兵阳翟,以防刘表;并让曹丕留守邺城;而自率大军向北方进发。

当然,曹操还是得感谢刘表的伟大助攻。众人所虑不错,曹操这边刚走,刘备就劝刘表趁机偷袭许都,可刘表确实有点忌惮刘备,而且他在荆州小日子过得挺好,民殷国富,岁月静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哪里舍得冒这险?更重要的是,刘表是老党人出身,五十岁才碰上董卓之乱开始创业,比曹操袁绍都还要大十岁左右,这年已经66岁,风烛残年(事实上,刘表在此后第二年就病死了),早就没有了雄心壮志,哪里比得上曹操那老骥伏枥,征战一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伟大情怀?

当然,刘表即便有雄心壮志,荆州的政治现状也让让他无法顺心逐鹿天下,因为当初他是单骑进荆州,采取的只能是与荆州本地豪族合作经营的模式,而这种模式让他也只能将荆州养成一头食量奇大而不能负重的千斤巨牛,大而无用,最后不过是给别人(曹孙刘)养肥了膘好吃罢了。

细数汉末各路军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致力于对内摧抑豪强,以迅速汲取其力量对外扩张,如曹操孙策刘备诸葛亮,他们可以称作秦制军阀;另一类则是对内与豪强合作,以获得稳定的局势与财政,如袁绍刘表刘璋孙权,他们可以称作豪族军阀。两类各有优缺点:第一类能够迅速扩充自己的地盘与实力,但处置不当容易引发内部叛乱(如曹操的兖州叛乱);第二类其政权会比较稳定,但往往缺乏对外扩张的欲望与能力。之前袁绍明明实力强于曹操,却迟迟难以发动南征,其原因就在于,对外作战会加重豪族的负担,更会加强专制集权而不利于豪族势力发展。所以,当初袁绍的长子袁谭任青州刺史时,地盘虽大,却“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参分不入一”,纳税户口如此之少,原因就是豪族藏匿人口,发展个人势力,袁谭收不上税,也征不到兵,到最后只能“别使两将募兵下县,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於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用拉壮丁、收贿赂的方式来保证财政收入与军队征发,如此便得罪了很多河北豪族,最后自然争不到袁氏的继承权(《三国志·袁绍传》注引《九州春秋》)。

总之,曹操与刘表政治模式的不同,才让他有此任性的本钱,否则他可不敢这么冒险。不久,曹军抵达公孙瓒之旧都易县,这时,军师郭嘉提出:“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曹操深以为然,乃选精锐之士脱去铠甲,轻装急进,而让老弱在后护送辎重缓行,结果在五月份就抵达了无终县(今天津蓟县,属右北平郡),但到这儿曹军又走不动了,因为这条由华北通往东北的傍海道路虽然平坦宽阔,但是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大问题,那就是水多。原来,距今8500年前,渤海海平面上升淹没了辽西走廊(此即地质史上最后一个时期第四纪的海侵现象),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海水才开始回退,形成道路,但在排水低洼的地方仍留下了大量沼泽与积水(注4),使其通行不畅,特别当时时值夏日雨季,大雨不止,低洼地带积水盈膝,更是难以通行,乌桓又派兵守住各交通要隘,曹操深为忧虑,便特邀来隐居在此多年的贤才田畴,询问其对策。

田畴是个奇人,他号称天下奇才,在幽州一代名声极好,威望极大,但他偏偏无心仕宦,朝廷想任命他为骑都尉,田畴坚辞,后来袁绍也想任命他为将军,他也坚辞,袁绍死后,袁尚袁熙逃到北方一带,又派人来试图征召田畴,给出的条件更优厚,但田畴仍然不为所动,看来他已经打定主意要在这山里当个隐士过一辈子了。

然而,曹操这次一征召,田畴就来了,而且迫不及待,唯恐不及?

为什么呢?原来,田畴祖居北疆,打小看着族人与百姓们受乌桓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与蹂躏,在他内心保土守疆抵御外侮之心甚强,而袁绍父子与乌桓人勾搭成奸,为争霸业毫无底线,竟然引狼入室、劫夺百姓,这让田畴实在无法苟同。

所以,田畴一听曹操是来打乌桓的,马上屁颠屁颠的跑过来,向曹操献计道:“幽州之沿海道路地势甚低,每值秋夏雨季,必积水而成泽国,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不如北上取道平岗,出卢龙塞,越白檀之险,可直达辽西郡之柳城,也就是三郡乌桓的大本营;此道自本朝初建武年间以来,年久失修,陷坏断绝,荒废二百载矣,然尚有有小径可行。如此出空虚之地,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而擒也。”

曹操点头称善。自古以来,由幽州进入东北地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他原计划想走的傍海道,即穿越辽西走廊,由辽西攻入乌桓。但如前文所述,这条路已经被水淹了,此路不通。但还有一条路,所知之人不多,这就是西线的卢龙道,“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康熙年《卢龙县志》),道旁正有一条水色漆黑的漆水(注5)可以沿路提供大军用水。西汉时期与匈奴人作战频繁,这条道主要是为保障战事需要而开辟的,但东汉以后随着战事转向西北羌氐地区,东北边塞的汉人也纷纷南迁,这里的县置与邮驿就逐渐被废弃了,最后变成了游牧人的乐园。时间久了,自然也少有汉地之人知道怎么走了。但田畴祖居边塞,又喜欢游历,故对此路非常熟悉,如今又自愿为大军做向导,那么曹军便可暗由此路,打蹋顿一个出其不意!

曹操听罢大喜,笑道:“当年齐桓公伐山戎,有老马识途;今日孤征乌桓,而有子泰(田畴字),孤何忧哉!”乃举田畴为茂才、表蓨县县令,为曹军向导。

于是,曹操下令在路旁留下一块大木牌,上书:“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明里退师(不管你们相不相信,乌桓人还真相信了),暗中却率部秘密北上徐无山(在今河北省玉田县东北二十里,后因田畴在此山隐居而更名为田盘山,今称盘山),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乃东北进出燕山之咽喉,抗日战争喜峰口大捷所在地),塞外道绝不通,乃挖山填谷五百余里,取道白檀(今河北省滦平东北,为西汉所置县,东汉已废)、平冈(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南,为西汉时右北平郡郡治,东汉已废),穿过鲜卑人的地盘,无比曲折的绕进了乌桓大本营辽西郡。总计行程九百余里。

大漠茫茫,缺水少粮,一路征尘,艰辛无比,曹操虽然身体健壮,但毕竟已过知天命之年,行军至此实在疲惫之极,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于是感慨万千,横槊赋诗: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诗句回响在天际间,旁边郭嘉、荀攸、张辽、徐晃等文臣武将也想起自己那乱世中风雨飘摇的老家,不觉口鼻酸涩,纷纷潸然泪下。

大家都只看到英雄表面的风光,谁又能体会做英雄背后的辛苦与无奈?做英雄难,做大英雄更难。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曹操却连年征战,满身伤痕,长江大漠,戎马半生,老之将至,大业未成,曹操苦哉,何苦哉!

就这样直到八月,曹军才总算来到距乌桓大本营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二百里外的白狼山附近。

这时,他们的踪迹才被乌桓侦骑发现。袁氏兄弟和蹋顿闻信大惊,这怎么可能?这曹操难道是飞过来的?好在曹军远来疲敝,蹋顿觉得应该可以打他个立足未稳,于是纠集了数万胡骑狂奔二百里,前去阻击。

白狼山,也就是现在辽宁省喀左县境内的大阳山,其山势虽不很险峻,海拔不过一千一百多米,但由于其周边地势不高,所以仍显得高耸入云、蔚为壮观。山上有一大白石头,这块大石头样子像一只狼,所以在汉代,这座山也叫白狼山。

春秋时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隐居于首阳山,最后饿死在那里。据学者们考证,这个首阳山即白狼山,自古为偏僻荒芜之地,若日出前登其主峰,可瞭望渤海。而翻过白狼山,就是辽东一大军事要塞白狼城(西汉时右北平郡白狼县县治,东汉已废),再沿着白狼水(今大凌河)北行二百里,便是乌桓人的大本营柳城了。

待乌桓人赶到时,曹军已登上白狼山,抢占了有利地形。但乌桓胡骑足有数万,曹军则只有先头骑兵,数量远不如他,又多轻装急行而来,披甲者甚少,这仗怎么打?左右无不震惧。只有张辽神态自若,劝曹操急战。曹操登高远望,发现乌桓联军行动散漫,阵势不整,料其亦是匆忙出战,准备不足;如果此时发起攻击正是时候!若是拖久了,被这乌桓围困在这白狼荒山上,截断后勤,则不出一月,曹军必全军覆没;如此看来,还是得速战才行。

而欲速战,就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一个冲锋,解决战斗!

所以曹操对张辽不畏强敌、主动请战的态度非常开心(张辽当初是反对征乌桓的),不由大笑道:“横刀立马,唯我张荡寇也!”干脆大方将自己的指挥旗授予张辽,命他全权指挥曹军,组织对敌人的进攻。

张辽得令,心想我表现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引徐晃、张郃兵分三路,从山顶猛冲而下,奋力急攻,一时间,锐镝呼啸,铁蹄奔腾,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冲的乌桓七零八落。曹操见势再加把劲,发动“骑兵连续冲击波”战法,让曹纯率虎豹骑随后跟上,冲着塌顿中军一顿猛打。结果,虎豹骑再次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一举投中压哨三分,将三郡乌桓盟主蹋顿及多位乌桓名王斩于马下!虎豹骑们开心的提着蹋顿头颅送来给曹操,曹操把这颗头挂在马鞍旁,在马上手舞足蹈:“孤有张荡寇与虎豹骑,孤何忧哉!今北方平矣!”

由此役可见,曹魏诸将之中,论把握战机之能力,曹操与张辽二人强众人远矣。后来逍遥津之战,张辽又翻版了一次斩乌桓,差点把吴主孙权也给斩了,曹操若是肯将虎豹骑调拨到合肥,说不定真能成此大功。

接下来就没啥悬念了,威震天下的乌桓名骑就此崩溃,各部群龙无首,很快四分五裂,最终各部降曹者达二十余万人,曹操将其中十余万汉民带回老家(注6),后来又将十余万乌桓族人迁往齐地,使他们并入中国,并精选乌桓骑兵编入曹军,随曹操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重拾“天下名骑”之荣耀。

至此,曹操基本肃清了东北边患,一战功成。乌桓强族则从此一蹶不振,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偏偏没有乌桓,只怪他们太早出头,被曹操迅速收拾掉了,否则难讲不会弄个六胡乱华来!

这也就是曹操宁愿放着孙权刘备,坐视他们多了三年时间发展壮大也不管,却一定确定以及必定要先搞定乌桓的原因,安内必先攘外,每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都应该有不留问题给子孙的历史责任感,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愿远征万里的张荡寇与虎豹骑,若让乌桓名骑从容坐大,则华夏危矣!

唯一可惜的是,袁氏兄弟还是跑了,他们带着亲兵数千人,与辽东属国乌桓单于速仆丸的数千乌桓骑兵联合,又一路向东跑到了辽东郡,投奔了当地军阀公孙康。夏侯惇等诸将赶紧来劝曹操:“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今袁熙、袁尚又往投之,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速往征之,辽东可得也。”

这位公孙康,就是汉末枭雄公孙度的儿子。初平年间公孙度被董卓派来经营辽东,他便趁着天下大乱在辽东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而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将辽东郡、乐浪郡、玄菟郡、辽东属国这一大片辽阔疆土收入囊中,俨然东北亚一霸主。公孙度建安九年去世后,其子公孙康继位。夏侯惇等人大概觉得公孙康年轻资浅,应该比较好欺负吧。

曹操却道:“不烦诸公虎威。吾方使公孙康斩送二袁之首。我等可撤军矣!”诸将满怀疑惑,公孙康怎么会自己把二袁给杀了呢?他不像这么听话的人哪?再说咱们从邺城到柳城,一路已走了三千多里,何不趁势将公孙康也给灭了,将二袁斩草除根,并得辽东千里沃土,免得日后再走这么远一遭。

但曹操心意已决,不可更改,立刻命大军撤退。他如此坚持,不仅是因为摸透了公孙氏与袁氏的心理,更重要的是,郭嘉病了。

原来,郭嘉在破柳城收乌桓之后就病倒了,时值深秋,朔北九月,已寒冷彻骨,加之远涉艰辛,饿冻疲累,所以郭嘉水土不服,屡屡染疾,以至面庞蜡黄,骨瘦如柴。曹操心急如焚,所以希望立刻离开这个鬼地方,不能再拖了,郭嘉一人,可抵百万雄兵啊。

曹军这一撤退,才发现曹操果然英明神武。天气这东西真的很难说,去的时候是夏天,路上到处涨水,回来的时候却已是冬天,不仅寒冷,而且大旱,二百里内无水可觅,又兼军粮用尽,后勤难至,数千匹贵重军马被杀掉吃肉,挖地三十丈深才得水。幸亏没有追到辽东,否则曹军恐怕匹马难归中原。基于此也有些人认为曹操征乌桓之举还是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一个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有时必须冒险搏一把,但如今已经坐大了又何必还要行此险招呢?曹操也就是运气好,如果白狼山一役未能迅速破敌而陷入僵持,曹军还真有可能全军覆没啊!故同为军事家的李世民不免批评曹操说他“一将之智有余数,万乘之才不足。”事实上,曹操后来也重赏了那些反对他北征乌桓的人,并表示:

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就在这时,公孙康也果真把袁氏兄弟与辽东属国乌桓单于速仆丸的首级快递了过来,并对曹操表示臣服。诸将皆问此何故也,公孙康为啥要杀掉这些个好盟友,曹操大笑:“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原来,二袁果然贪心不足蛇吞象,竟暗地里谋划刺杀公孙康,以夺取辽东地盘卷土重来,结果一见面就被公孙康给先下手为强了。时值深秋,辽东苦寒,二袁被绑了坐在地上,不由瑟瑟发抖。但就算到了这种地步,袁尚仍有“公子病”,他对公孙康说:“地上太凉了,我还没死呢,你还是先给我张席子吧。”公孙康不由大笑:“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说完一刀下去,果然省了个事儿。

至此,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袁氏家族,宣告凋落。曹操再也不用在“南征”还是“北伐”的问题上纠结了,专心南征就是。

于是曹军凯旋南归,干旱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走傍海道了,机会难得,曹操决定顺道去海边看看大海,于是他登上了辽西郡絫县的碣石山(注7)。但见山海朦胧,白浪滔滔,天地悠悠,一片汪洋,曹操见此,不由激情澎湃,遂又横槊赋诗一首《观沧海》,其文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胸怀天下,吞吐日月,含孕群星,包藏宇宙,字里行间,都是文学的终极关怀点,短短数句,尽显曹操生命格局之大(注8)。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也是最有名的一篇咏海名作,在我国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注9)。非千古之大豪雄,不能遗此奇篇,往事虽越千年,犹令其粉丝折服。

一千八百年后,毛泽东同样站在秦皇岛北戴河岸边,极目远眺,心潮起伏,煌煌5000年,有多少英雄豪杰被历史尘封了;唯一跃入毛泽东内心深处的依然只有曹操和他那慷慨激昂的诗句。

良久,毛泽东慨然长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

一个“换”字,看是平淡,漫不经心,却“清峻、通脱”,更显伟人神思先贤而又引领时代之豪壮气象。

两个强大的生命之间,穿越千年,引发更强大的共鸣,大有吞吐宇宙之伟力,足以引天下英雄尽折腰了!

注1:详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以及内田吟风《有关乌桓族的研究》。马长寿还将乌桓社会组织拟定为“帐落(家庭)——帐落群——邑落——部”四个层级。部内的最高首领称为“大人”,邑落的首领称为“小帅”。其公社结构具有明显的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的特征。

注2:见《三国志·武帝纪》:“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及《后汉书·乌桓列传》:“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

注3:详情可参见王育民《南北大运河始于曹魏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

注4:这些积水直到公元13世纪才退却干净,形成了通畅无阻的傍海大道。详见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十一讲《历史交通地理(上)——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而在此前一百多年,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俘虏了大量汉人到这里开荒种地修路,为这条大道的彻底畅通打下了基础。

注5:即今青龙河。青龙河流经今天的卢龙县境,这一带铁矿资源丰富,河床中布满了黑色的铁矿石砂粒,所以河水也就呈现出青黑色。

注6:如前所述,袁尚北奔后已有一百多万汉人逃到辽东,但曹操只带回来十余万汉人,剩下几十万汉人则加入了鲜卑,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文化水平,于是鲜卑迅速顶替乌桓成为北方霸主,而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大放光彩。

注7:位于今河北省昌黎县北(谭其骧《碣石考》)。这也是一座帝王之山,当年秦皇汉武都曾登临此处以观沧海,曹操之后,北魏的文成帝还“大飨群臣于山下”,“改碣石山为乐游山”(《魏书·高宗文成帝纪》)。

注8:关于曹操诗中的气概与格局,明人谭元春《古诗归》卷七云:“此老(指曹操)诗歌中有霸气,而不必其王;有菩萨气,而不必其佛。”晚晴刘熙载《艺概·诗概》云:“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匹也。”

注9:《观沧海》是我国诗史上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或山水诗)。此前的《诗经》,景物描写虽随处可见,但涉笔所及,大都止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钱钟书先生因此曾“窃谓《三百篇》有物色而无景色”(《管锥篇》第二册,第61页)。到了楚辞,渐有发展。到了建安,“叙景已多,日甚一日”(吴乔《答万季野诗问》),最后终于由曹操站出来完成了“集大成”的历史使命,为开启后世山水诗、写景诗的繁盛局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参阅张亚新:《曹操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244页。

4 阅读: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