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简单地介绍了基督教会内部的三大主流派系,今天我们来聊聊在基督教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也在前文中多次提到,即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这场源自一千多年前的大分裂直到近代仍未完全愈合,虽然在1979年罗马教廷成立了天主教会和东正教神学对话委员会,但是其内部的间隙实在太大,因此这场分裂还在持续下去。那么这场分裂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大分裂依然要从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开始讲起, 公元395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实行东西分治,然而自此之后分治的两个帝国再没有实现统一过,公元455年,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被蛮族攻入,从此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将领废黜了当时的皇帝,自此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混乱的中世纪。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成为罗马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者,并在此之后存在了近一千年,直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才灭亡。虽然西罗马帝国灭亡了,但是基督教却没有因此消失,4世纪和5世纪基督教内部展开了关于教义的争论和信经的拟定,然而这次拟定是在东方教会展开的,由此两派关于基督教的教义和内涵就有了分歧。与此同时西部罗马教会宣称自己是彼得的继承人,罗马教会获得了西部教会的认可并且拥有了首席权,罗马教会则在此之上发展了由教皇集中领导西部教会的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并没有获得东部教会的许可,两派的矛盾也就此种下。
拜占庭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关系在5世纪到11世纪日益疏远。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教会一直宣称自己为正统基督教的传承。然而罗马教皇声称自己是卓越的。因此两派开始展开长期的权力斗争,甚至互相开除教籍,两派的矛盾愈演愈烈。
政治嫉妒和利益加剧了争端,最终,在经历了许多先兆症状之后,最终的突破发生在1054年,在拜占庭皇帝的支持下,东部教会于7月20日在索菲亚大教堂召开宗教会议,谴责并焚毁教皇的书信,称教皇使节为“渎神的人”,宣布革除罗马教皇及其使节的教籍,自称为东部教会之首。以前曾有过相互逐出教会的情况,但没有导致永久性的分裂。当时似乎有和解的可能,但由于裂痕越来越大,双方从此断绝往来,正式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两教派在此后的一千年间互相攻击,口诛笔伐。
发生在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欧洲的分裂,也间接造成了异教的突起。
虽然近代以来不少人尝试去解决这个分歧,甚至两派的首领也展开了对话,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史和文化上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太多了,因此至今仍未看到太大的解决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