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杨雄在《法学·五百》中说: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於斯矣。这便是聆听一词的来历,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这个词在中华民族的词典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会聆听也在我们当代变成了一种老生常谈的美德,所以我今天就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来简单地谈一谈聆听。
《老子》有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五官作为我们直接与自然界所接触的感官器官,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道”的具体实践方法。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有言: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这是在告诉我们他所认为的上达下学的区分标志,而最后他给出了如何通往大道的方法: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先贤们都认为我们的感官赋予了我们一种了解这个世界大道的能力,无论是老子将它比作“天门”亦或是阳明先生将它比作致“下学”的方法,都在向我们强调了五官对于我们认清大道的重要性。
那么就单举耳朵来说,它的作用,无外乎就是聆听而已。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实聆听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当是去决定自己去听什么,不听什么。《庄子·天下篇》里讲: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于是便在后面举了五个“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来向我们说明当时的学者皆偏执一隅,都没能描述出道术的全貌。那么面对如此多的学说,我们当然不能去想着聆听所有百家之言。《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实凡事不是越多越好,多则惑,少则得。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当然可以说,世间迷乱我们心智的,无非就是许多心怀叵测之人来卖弄学问,以一家之言来迷惑耳目闭塞人心。当然也会有人来提出质疑,如何去选择听什么?以及如何去增长知识?
当今我们处于大数据的时代,微博的热榜上一天就能换好几次的话题,关于许许多多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则很可能让你迷失在其中。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才不至于听风信雨,观点看法跟着别人走。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选择。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在古代我们因为缺少信息而无知,现在我们却因为信息太多而无知。选择聆听的意义就在于减少那些对我们无意义的言语。聆听那些追求内心的解脱和安宁之声,摆脱那些徒增烦恼和忧虑的迷惑之音,将自己与古之大道相为融合,御风而行,而乘六气之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相必这也能接近最初杨雄所写的聆听本意,让我们聆听自己的内心,从而更好地活在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