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及历史朝代时,时常离不开我国各个历史朝代中的皇帝,于是我们也按照我们心目中的评分标准给他们划分成明君、昏君和庸君.那么,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在研究历史时我们究竟要遵循怎样的评价标准呢?首先,既然是评价,就必须要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尤其是不能双标.例如我喜欢明朝多一点,那即使是明英宗我也要为他正名,而我讨厌清朝,那么即使是雍正我也要把他说的什么也不是.讨论时应该分不同的维度,就事论事.
那么,在古代应该如何去评价一个皇帝呢?
首先一点,不应该看其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应该看其做了什么.周世宗柴荣定了三个十年的计划,但是仅仅在位几年就去世了,我们评价的时候难道要看他说的话吗?当然不是,只有他做的事情才是影响到了历史的.就像一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干的确是鱼肉百姓的事情一样.就这一点来说,周世宗柴荣就与秦皇汉武算不到一起,即使他可能有成为他们的潜质,以及制定了平天下的宏伟蓝图,但是没做就是没做,与那些做了的有本质的区别.
在我心目中,一个皇帝是否为明君应当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考虑:
经济水平、军事水平、政治能力、人口数量、吏治水平等等
如今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为强国?当然在目前的时代大主题下主要是看经济,辅之以军事、科技、外交、文化、政治等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评比的.那么在封建王朝中也应当有一定的衡量标准来衡量一个皇帝是否为明君,就可以参考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国家的各个维度的水平是否有所上升.
例如我们说唐太宗是明君,首先在其任上唐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军事上平定了突厥、高丽、西域,设立了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文化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广泛收集图书,使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文化交融中心.经济上不仅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还重视商业的发展,让长安和其他许多城市成为当时著名的商业城市,还兴起了世界性的大都会.这才造就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无论从各个维度看,唐朝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因此基本上都认为唐太宗是明君.
当然也有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短板而造成其争议比较大的皇帝,例如宋太宗,其在位期间基本稳定了宋朝的政治制度且宋朝在经济、文化、人口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其在军事上的短板让他一直被后代许多人抨击,与辽国进行的一场高梁河之战以惨败收尾,而他也落得骑着驴车疯狂逃跑,因此也荣获了”高梁河车神”一名,因此也落下了巨大的争议.
当然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当然可以从主观层面有自己比较喜欢的皇帝,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的自由.但是历史也有其客观的评价维度,历代史学大家也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评价标准,无论怎么样,历史都摆在那里,供我们每个后人去品读和回味,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