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渣叔罗影的人生 2023-12-01 12:49:24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

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

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岑参:“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三位唐代大诗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古代冬季天气的寒冷画面。

有一件事你可能不知道,在宋朝之前,中国人并没有棉被这种保暖用品。

当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很多,气候全球变暖的概念还不存在,到了冬季,气温直线下降,全国进入冰天雪地,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然而在那个年代,这就是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没有暖气,也没有像羽绒服这样的冬衣,穷人甚至会在街头冻死。

那么问题来了,在那样寒冷的环境下,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冬天的呢?他们又使用了什么妙法保暖呢?

花椒之于寒冬

寒冬时节,取暖问题最受老百姓关注,古人善于利用植物材料帮助御寒,其中以花椒应用最为广泛,所谓“花椒涂墙”,是将花椒磨成细末掺入泥浆涂抹在墙壁上,形成保温隔热层。

这一技术起源于汉朝皇宫内为皇后专门修建的“椒房”,每逢冬至前后,工匠们便捣碎数十斤新鲜花椒,调入泥浆涂抹墙壁。

漆黑暗红的花椒末与黄土泥浆交融,墙面呈现出温暖的棕红色调,等泥浆风干后,微微辛辣的花椒香气便会四散开来,这样的奢华建筑,自然只有身份尊贵的皇后才有幸享用。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汉宣帝曾命人在未央宫修建数间椒房,专为新解除幽禁的王皇后而设,当王皇后初次踏入这温暖怡人的居所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自此之后,椒房便成为皇宫中的一大景点,新任的皇后和得宠妃子们都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居住于此。

与之相比,普通百姓家中哪里用得起这么多花椒涂墙!他们只能在穷极无聊的时候去山边打几捆柴回来取暖,整日劳作之余,还得忙前忙后生起炉火,这与后宫佳人们悠然自得的舒适生活实在是天壤之别。

不过,花椒之于百姓们,远不止是一层隔热涂料那么简单,磨碎的花椒末常被他们拿来泡酒、入药,发挥活血化瘀、驱风祛寒的功效。

更为常见的是,一小撮花椒粉,就能消除肉类或河鲜的腥味,提鲜美味,不少家喻户晓的古早菜肴,都少不了花椒这一道工序。

可见,不论皇室还是百姓,花椒都深受喜爱,它既见证了封建特权的奢靡,也记录了朴实民众的日常生活。

两相对比之下,前者的故事华丽而短暂,后者的使用则历久常新,一人一段花椒故事,构成了中国悠悠历史长河中的一道动人风景。

炭火取暖

除了在所住的房子上做文章外,炭火取暖也是通常采取的措施,可在古代社会,木材资源极为宝贵稀缺。

在西周时期,周厉王就颁布法令,规定山林属于国有财产,百姓不得随意进入采伐,到了宋朝,情况更为严峻,朝廷颁布了禁止私自伐木的惩罚性法规,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轻则发配边疆,重则斩立决,在这种环境下,大多数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取得木材作为取暖用料。

为了度过寒冷漫长的冬天,一些贫困百姓只能冒着被严惩的危险,偷偷进入深山老林中砍伐树木,制作木炭谋生。

据史籍记载,白居易笔下描绘的那位可怜的“卖炭翁”,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整年在野兽出没的南山里辛苦劳作,砍柴烧炭用于出售。

大冬天的时候,他还盼望天气越冷越好,因为只有这样,他制作的木炭才能卖个好价钱,他才能换得一些布匹穿在身上抵御严寒。

然而,即便他曾在林中辛苦砍伐那么多柴草,最后获得的收入也寥寥无几,仅仅只够用几匹布在牛头上系了结,就当作了买他炭火的钱。

在这种环境下,大多数普通百姓根本无力取得木材燃料,他们为了度过漫长的寒冬,只能使用一些简陋的取暖方式。

比如在土炕上烧灶灰取暖,或者编织茅草垫当床褥,在其中填塞秸秆芦苇取暖,甚至有的极度贫困的人家,手脚冻破也只能披着破烂衣被瑟瑟发抖。

一些稍微好一点的人家,也只能用上普通木炭,但即便是这种木炭,一秤的价格也要两袋大米,对许多贫困户来说已经属于难以承受的奢侈程度。

与普通百姓疾苦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上层达官贵人们奢靡舒适的取暖方式,据史书记载,西凉国曾进贡一种名为“瑞炭”的极上等的木炭给皇室使用。

这种瑞炭质地坚硬细密,颜色青黑,可持续燃烧十数日不灭,燃烧时散发幽幽清香,温暖而不燥热,适合在室内取暖,于是,皇宫大内就用这种瑞炭烧于银质、金质的炉灶中,享受这种奢华舒适的取暖方式。

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穷人和富人在取暖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受制于法规和贫困,艰难求生,而后者则可以不受限制地享用各类奢侈方式,这种两极分化使许多普通百姓在严寒中挣扎求存,而少数达官能够置身温暖之中。

古代人过冬靠皮草

在现代,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穿上厚实的棉衣羽绒服来抵御严寒,而在古代没有棉花的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皮草这一天然物料来制作御寒的衣物。

动物的皮毛可以制作成衣服,这在古代就是很常见的事,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的猎户,他们经常会把猎到的野兽如狼、狐狸、鼬鼠等剥皮制成皮草衣服。

这种衣服厚实耐穿,毛茸茸的很温暖,可以很好地御寒,甚至古代战士的盔甲也大多是用兽皮制成的。

除了皮革,动物身上的软毛也可以利用,比如白狐的细腻绒毛,就可以制作成温暖轻薄的衬里,这种皮草衣服既保暖又漂亮,深受上层贵族的喜爱。

据说有些贵族大户甚至会收集上百只白狐的腋下绒毛,才能制作出一件价值连城的“集腋成裘”。

而老百姓们由于捕猎技术有限,更多时候是依靠养殖一些家畜,然后利用这些动物皮毛制成简陋的毡衣或者皮袄,有时他们甚至会在粗布衣里填充稻草取暖,可以说,在古代社会里,你能穿上什么样的衣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的社会地位。

但是不管贫富,皮草这种天然物料,为古人的过冬提供了重要帮助,北方气候寒冷,阴雨绵绵,没有皮草很难安然度冬。

所以古人非常珍视各类皮草,不仅是衣着,就连铺盖也多选用鹅绒,枕头用鹅毛,这些都是人们重要的御寒物资。

另一方面,由于皮草稀缺珍贵,获取不易,古人也形成了许多惩治盗猎的严苛法规,比如不允许百姓进入禁林打猎,违法者要处以极刑,或者规定剥皮数量有限,超标就要受罚,这使得大多数普通人很难接触到高级皮草。

可见,人与自然是多么密不可分,我们应该珍惜命运给予我们的一切馈赠。

古代取暖妙法:“手取其温”

严冬腊月,寒风刺骨,古人也深知御寒之法,发明了许多巧妙小玩意助人取暖,其中最典型要属手炉和脚炉了。

手炉呈椭圆形,以铜制成,中间空心可放入木炭,为防烫伤手,外壁包裹漂亮绢布或丝绸,最早的手炉可追溯到汉代,当时往往以青铜或白铜打造。

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的手炉多以铜制成,中间中空,可以放置木炭取暖,为防烫手,手炉外壁常覆以丝绸或者漂亮的绢布套子。

手炉两端有小环,可以轻松拿取,富贵女子的手炉打造尤为考究,铜质手炉上雕刻各种图案,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

到了唐代,手炉普及开来,提柄变得常见,可轻易置入衣袖,据《朝野佥载》记载,唐代达官贵人与普通老百姓使用的手炉差别很大。

达官贵人使用的手炉选用上好红铜打造,表面雕龙画凤、装饰绚丽,而普通百姓的手炉则简易得多,但实用性不差。

这种手炉两头有提手,中间带盖,可以像提篮一样轻松拎着,百姓们出门或睡觉时,会将手炉放入衣袖或被窝取暖。

达官贵人的手炉式样最为考究,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据《册府元龟》所载,唐代宰相、将军使用的手炉更是工艺精美,除了奢华的外表,内里还雕刻“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

有些手炉甚至运用了当时最尖端的机械技术,内置机关,可以自动翻转木炭,确保取暖效果持久不衰。

而脚炉则大上数倍,能容纳双足,脚炉多呈方形,以木或铜制成,内中空置热炭或热水,一只大脚炉足以照拂全家。

杜甫曾有诗描写农家取暖情形:“篷底置土鼎,帘前望山阴。火光照四壁,酒酣兴亦频。”环绕脚炉痛饮,也是颇具情趣的取暖法子。

此外尚有一种取暖器皿,盛热水而用,俗称“汤婆子”,其实“汤婆子”与现代的热水袋差不多,但材质更好,多用铜或银制作。

它呈圆形或椭圆形,大抵与手炉同样体积,放上一盖热水,置被中取暖效果极佳,清代诗人黄景仁有诗称“脚婆”温足以下,意为温暖双足。

制作考究的汤婆子还会在表面雕花纹饰,富贵之家的汤婆子均如此,汤婆子制作成本虽较高,也因热水易得而流行数百年,成为百姓取暖的良伴。

古人巧妙生活,这些小玩意儿虽小,却暖人心田,“手取其温”,何其温馨美好,当今虽有暖气片,想想古人的取暖妙法,也教人会心微笑。

结语

古人的智慧令人钦佩,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下仍然能够生存并繁衍生息,我们今天的舒适生活建立在他们的努力之上。

但是,我们真的比古人快乐吗?

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贫乏,却拥有我们今天已失去的纯真和满足,他们面对大自然和自己的内心,而我们面对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所以,什么是幸福?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进步,真的能带来幸福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0 阅读:0

渣叔罗影的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