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16岁写的“高考作文”,人人会背,你可知它背后的故事?

江忆北谈过去 2024-11-13 14:12:51

总有一些古诗,我们早已将它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诗歌背后的故事,也忘了那首诗的本意。

比如每个中国孩子都会背的第一首唐诗《咏鹅》,其实是骆宾王7岁时所写;那句义气凌然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实是于谦12岁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时所创作;名传千古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是王维17岁时写的思乡诗。

就连人人都会背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是白居易16岁时写的“高考作文”。年纪轻轻,就能写出如此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真不愧为天才诗人!那你可知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年仅16岁时,就从江南进京考进士。按照当时的风气,考试前需要找有名望的人推荐,才可能考中。于是白居易决定去拜谒当时的大诗人顾况。

顾况一看白居易年纪轻轻,没有社会经验,便用他的名字打趣:“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为:“长安的米很贵,你住在这里怕是不容易哦!”

随后又看了看他写的诗,突然对白居易刮目相看,说道“有才如此,居易何难”其意为:“你这么有才华,住在这里有什么难的呢?”

可见白居易的诗写得深得人心,而当时顾况读到的那首诗正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原上长满了青草,一年又一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它们是如此顽强,就连野火也不能将它们烧尽,一阵春风吹过又蓬勃生长。

放眼望去,草原与远处的荒城相接,芳草已经掩盖住古道。诗人在古道旁边送别朋友,萋萋青草满载着不舍之情。

你可知道,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在科举考场上完成的拟题习作,即“高考作文”。当时按照考场规则,考生们需要根据“古草原送别”写一首诗。谁能想到,白居易大笔一挥,写下这首读起来朗朗上口、字字含真情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从此,白居易名声大噪。

他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成为人人称颂的千古名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出春草“烧不尽”和“吹又生”的欣欣向荣之姿态。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送别诗。有意思的是,白居易借草的枯萎和重生,来比拟他与朋友之间的感情,用法极为巧妙。这首诗的最后,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寄托于春草之上,仿佛这一片绿意盎然的草都承载着他的祝福。

朋友之间来来往往,聚散离别本该是寻常之事,没有人能逃得过,也没有人能阻止。总有些时候,我们会不舍某个人的离开,放不下一段用心对待的感情。而在白居易看来,友情和春草一样是不会被烧尽的,即使有一天感情变淡了,联系变少了,但总会有相聚重逢,再续前缘的机会,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还有人说,白居易是咏物言志,想借春草的生生不息,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表现出希望奋斗不止、有所作为的信念。

毕竟,白居易生于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当时盛世不再,到处呈现出破败混乱的景象。然而,16岁的白居易并没有半点消极情绪,反而有着匡扶天下、救亡图存的雄心壮志。他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赏识,并有机会施展,希望有朝一日建功立业。

正如我所说的,比起充满不舍和忧伤的离别,永远不灭的顽强韧性和豪情壮志,也许才是这首诗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本意。你觉得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