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兴百事,需要各种人才,虽然立罢黜百家的政 策,自己用人却并蓄兼容、绝无歧视,所以刍牧竖贾、跅弛 之士,莫不奋起,屡建奇功,班固赞曰:“汉之得人,于兹为 盛。”张骞、苏武等节义凛然,证明中国人不必满口子曰 诗云才能顶天立地。眼光广阔的务实人才济济,恃书本学问 的儒生虽有政策优待,要排挤异己,不免费时费力。昭宣中 兴,效法文景。宣帝生长民间,深知徇私舞弊的奸官最害百 姓,所以严厉督责,班固谓其“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可见 法治的观念犹行。
首先,政府官吏与经学大师不同:他们必须处理国务, 不能一味清谈空论。有责任感的儒臣兼习经济社会知识、法 律行政技能。遵守“君子不器”教诲的,也得依靠能干的属下 办事。求公利的实务家退居政府中层,积极性大受压制,但 察看史载功绩,仍多可见到他们的手笔。此外,一些“未 为醇儒”的知识分子,如汉末的王符、崔宴、徐幹,也渗有 法家思想。不过在儒学局限下,他们被挤在边沿,只能注意 现实、砭时救弊,概念上少有发明。
第二个掣肘更重要。儒生怀念古代宗法封建,崇人治, 贬法治,但身居皇朝现实,无法不接受法家设建的制度。经 过战国变法后200多年的惨淡经营,中央集权政体和科层式 的行政机构,挺过秦末内乱、楚汉分封,已然不倒,成为政 府制度的骨架,儒臣不能推翻。不过他们盘踞政府职位后, 改变了制度的运作风气,使封建式的亲亲人事,压倒科层的 理性职责。家国不分时代的经典被奉为天下至道,法律制度 等切实的政治概念被斗垮斗臭,使人很难理智思考、剖析制 度、改良变革。所以儒家士大夫历任统治精英2000年,屡经 国事巨变,除了恢复封建,从未萌起超越君主制的念头,只 以君君臣臣的教条辅助皇帝日益专横。
本书认为法家制度、儒家作风是中国皇朝的二元特质。 法骨儒气的论调在传统中属旁门。2000年来儒家左右学术’ 支配舆论,痛斥法家为“邪辟之说” 。现代有些学者指出 皇朝政治其实“阳儒阴法”、“儒表法里”。细节如何’众 议纷纭。不少人把功归于儒,过推诸法。我比较同意西方学者的分析。或许科举是法骨儒气政府的 缩影:法家主张公平公开、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儒家提供 考试内容,把“优”的标准限于熟读四书五经。这是后话, 我们且看这情景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