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辑的汉中人老照片,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一张张的照片,内容是一本毕业纪念册,这本册子里收录了237位同学的照片。
新的一年头上,又忍不住去旧书摊上闲转。看了一圈没啥新发现,书摊主人拿出一个厚厚的小本子递给我,说这个小本本里印了好多照片,你看看是不是你喜欢的那个调调。
巴掌大的厚本子,红绒封面,翻开里面瞧瞧,印刷很精致,竟是一本陕西省委党校第二培训部1988级经济管理大专班的同学录。从头翻到尾,共有237位同学的个人情况和照片,跟平日常见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同学录不同,里面没有唧唧歪歪的临别赠言内心悄悄话,更没有扣扣号码手机号电子邮箱号,只有工工整整的印刷铅字,这237位同学都是汉中地区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
省委党校第二培训部,不晓得是省党校下属的教学点编号,还是当时的小汉中市市委党校的别称。党校是所很特殊的学校,它是党组织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理论教育和党校教育开展。在今天人们的认知里,庄严的党校是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学习培训与研究理论的重要阵地,而在这本90年印制的同学录里,237位汉中同学的职务并不全是领导干部,行业虽集中在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但同学里有当局长乡长的,更有不少普通职工,大伙学的还是经济管理,这是啥情况?
今天的年轻人当然不晓得这是咋回事,这就得说到八十年代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的一段往事。改革的巨轮在八十年代正式起航,翻开当年的报纸,天天都在说如何发展经济提高国力的种种,万象更新的国家对于人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过去讲究出身讲究资历,随着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后那几届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烙饼翻个面儿,整个社会对于知识、学习、学历有了狂热的推崇,要是听说哪里哪里来了个大学生,呵,小伙子一表人才,找个对象简直不要太抢手。虽然大家都向往有个大学文凭,但当时的大学哪有那么容易考,谁家娃能顺顺利利读到高中,再走过独木桥上了大学,全家人连带左邻右舍都激动万分,我们这儿出了大学生!社会上推崇学历,各个单位里要提拔领导干部更要看学历职称,从中央到地方,领导干部也要搞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光当个李向南是不够的,李向南还得有个大学文凭才说的过去。
正儿八经的大学不好考,你就是学的再好,年龄也过了,尤其是当时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人来说,整个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动荡与不安中艰难度过,哪里条件去读个大学。这是八十年代全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人们的对于知识与学历的迫切需求,各种夜大、电大、函授、成人高考,这些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途径应运而生,需要提升学历的成年人们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周末还要挤出时间学习,总是要把年轻时没读的书没上的学都弥补回来,这里面的辛酸苦辣这里不多述也。
回到当时的汉中市委党校现在的汉台区党校,党校虽是党组织的学校,在当年的时代潮流下党校也要开展针对干部职工的学历提升教育,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同志们想学没处学。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地委、市委党校开设了两年制大专班,为汉中地区各级党组织机关培训了很多干部职工,这本同学录的学员就是其中一届。那时候的人们能有机会参加学习,都是抱着要学知识考个大学文凭的想法,总是认认真真当个事情来对待,通不过考试拿不到毕业证多丢人。当年这类形式的培训不止党校一家,各系统内针对职工需求都要想方设法解决,工交干校,财贸干校,农林干校,农业广播学校,电大分校,人行干校,社会主义学校,但凡是有点条件,都要努力让在职的干部职工把知识与学历弥补上,这是历史的大潮流嘛。
回到这本同学录,有男有女,有年长有年轻。照片里年长些的同学表情严肃,年轻些的轻松自然,有穿着中山装,有穿着改良西服,有穿着夹克衬衫,女同学里也不少穿着时装,大家伙已过了当学生的年纪,却在时代的河流里重新当了学生,又成了同学。同学录里看着最年轻的同学怕也得二十五六岁,从一九八八年到现在,时间过去三十六年矣,年轻同学也都退休了吧,年长同学更成了皓首老翁,他们的单位也有一些已经消逝在岁月里,不禁让人感叹。
今天的人们在评价往日时总习惯带着今天的视角,这挺不公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也有各自的艰难苦楚,大家相互体谅相互理解,如同一个人的一辈子,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谁也不能将这段段光阴割裂,总是那样一路走来。
1988级经济管理大专班的237位同学,你们都还好吗?
来源:东塔北路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