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及下辖县区有着丰富的古称,每个古称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详细介绍:

包头市
• 九原: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之后,在今包头市郊区麻池乡麻池古城一带建立了九原城,作为其重要军事据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在今包头境域设置九原郡,治所九原,所辖范围包括北至阴山,南至今榆林、神木北,西至黄河,东至五当河一线。西汉初年,汉武帝改九原郡为五原郡,治所不变。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九原郡逐渐荒废。
• 鹿城(包克图):“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包头又称“鹿城”。在古代,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活动区域,水草丰美,适合鹿群栖息,故而得名。
固阳县
• 犊和县:西汉时期设置,治所在今固阳县东南。当时固阳县境域地跨五原、云中两郡,犊和县是中原王朝在北方边境地区设置的重要行政区域,对于加强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东汉末年废除。
• 怀朔镇:北魏时期,为防御柔然,在阴山之北设置六镇,其中怀朔镇遗址在今固阳县怀朔镇城圐圙村。怀朔镇是北魏重要的军事要塞,在北魏的边防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也走出了高欢、侯景两位皇帝,北魏乐府民歌《敕勒歌》也源自于此。
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
• 武川镇:北魏时期,武川镇故城为今达茂旗希拉穆仁古城,是北魏六镇之一,在当时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抵御北方柔然等游牧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北周皇帝及隋、唐开国皇帝祖上均为武川镇人。
• 德宁路:元代时,包头大青山以北属汪古部领地,首府德宁路即今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当时德宁路是汪古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元朝的边疆治理和民族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蒙古族汪古部的发展与繁荣。
土默特右旗
• 云内州:辽代在包头设置云内州,隶属于西京路,金代沿袭,土默特右旗在当时属于云内州管辖范围,是辽金时期北方的重要城镇,也是金和西夏交界处,在辽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具有一定地位,商业贸易较为繁荣。
• 大板升城(美岱召):明代隆庆五年(1570年)“隆庆和议”之后,阿拉坦汗归附明朝,被封为顺义王,在土默特右旗建立“大明金国”,大板升城(今土右旗美岱召)成为其政治中心,也是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弘法中心,促进了蒙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九原区
九原区历史上长期属于九原郡、五原郡的管辖范围,其名称来源于包头的古称“九原”。这里是包头市最早有行政建制的地区,从战国时期的九原城,到秦汉时期的九原郡、五原郡治所,一直是包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见证了包头地区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
昆都仑区
昆都仑区在古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隶属于九原郡、五原郡、云内州等。“昆都仑”是蒙古语“hundulun”的音译,意思是横,因昆都仑河横穿整个昆都仑区而得名。
青山区
青山区在明朝时期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领地,清朝时期是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部的领地。其名称来源于大青山,因位于大青山的南麓而得名。
东河区
东河区是包头市的老城区,在古代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隶属于九原郡、五原郡、云内州等。因东河流经区内而得名。
石拐区
石拐区在1652年有科尔沁蒙古人居住,慢慢形成蒙汉杂居村落。1749年五当召扩建后,其周边土地有特定的归属和管理方式。曾用名石拐沟矿区,1956年划归包头市管理,1999年设立为包头市的石拐区。
包头市及下辖县区的这些古称,是研究中国北方历史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线索和依据,它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