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随着人工智能的火爆发展,美国宣布启动一项规模高达 5000 亿美元的 AI 数据中心建设计划,该计划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星际之门。据美媒报道,“星际之门” 的初始投资为 1000 亿美元,并计划在未来 4 年内扩展至 5000 亿美元,超过3.5万亿人民币。
然而,最近这一宏大计划遭到了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蔡崇信的质疑。蔡崇信在 2025 年汇丰全球投资峰会上直言,美国在 AI 基础设施上的大规模投资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他甚至断言这很可能是一场巨大的泡沫。
美国在 AI 算力上如此疯狂投入,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 “算力军备竞赛” 的焦虑,而非基于真正的市场需求。当下,全球 AI 行业的核心瓶颈并非算力不足,而是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
现实很多案例都能证明这一点,许多科技巨头的数据中心 GPU 利用率不足 50%,大量算力被闲置或浪费。可即便如此,美国仍在不断扩建数据中心,甚至不惜高价抢购英伟达的 H100、B200 等高端芯片。这种行为无疑会进一步推高行业成本,从长远来看,最终必然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技企业正采取更为务实的策略。阿里近期宣布,基于国产芯片训练的 AI 大模型,已经能够达到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效果。这意味着 AI 的发展并非完全依赖最先进的制程工艺或顶级算力。
倘若中国 AI 企业能够持续优化模型效率,那么美国在算力上的天量投资很可能变成一场 “赢家诅咒”—— 投入越多,亏损越大。因为当市场逐渐发现算力并非 AI 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时,美国的 AI 基础设施泡沫就可能被刺破。
一旦泡沫破裂,美国在这方面的巨额投资将面临打水漂的风险,相关企业和投资者都可能遭受巨大损失。
回顾历史,美国在科技领域的过度投资曾多次引发泡沫,如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 年的金融科技泡沫。在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众多互联网企业在没有坚实盈利模式的情况下疯狂烧钱扩张,最终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股市大幅下跌。
如今,AI 数据中心的疯狂扩张,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正在重蹈覆辙。如果美国不能及时调整策略,理性看待 AI 基础设施建设,这场潜在的泡沫危机或许将给美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产业带来沉重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