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顺天府,朱由检万般无赖之下自缢于煤山,延续两百多年的明朝一下子陷入万丈深渊,北方已经被李自成摧毁殆尽,而让人心存希望的是,帝国南方,长江以南依然在明朝官员的控制之下。
虽然李自成窃据神都,占据宗庙,但是,根基薄弱,而明朝控制的区域,经济富庶,地域广大,拥有完整的管理系统,而且还有一个完整的六部,应天府作为朱元璋定的都城,一直拥有完整的中枢系统。
这对明朝来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这意味着,只要运用得当,别说克复中原,最少守住半壁河山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前边南宋、东晋都是成功的例子,当时的明朝不管纸面上的数据,还是实际上的数据,远比东晋以及南宋初年要好得多。
但是呢,从一开始弘光立国到后来永历咒水之难,明朝君臣面对的形势每况愈下,大好局面也越来越崩坏,本有希望中兴的局面也一发不可收拾。
本来,这样一个大好局面非常有利,但是发生了一系列人为的祸乱,导致明朝国祚雪上加霜,最后直接崩溃,本来有希望中兴的局面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坍塌,究其原因,不外乎一种原因,两个方面。
第一,帝系传承混乱,为了争夺权力内讧,祸起萧墙。连续发生五次内讧。
对比南宋和东晋,南明一开始就遭遇了非常麻烦的问题,皇帝究竟该由谁继承,作为嫡系的崇祯系,因为事出突然,全部中断,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办法,只能从近支宗室选择,于是出现潞王和福王争夺大位的内斗。
后来,福王胜出,南明错过了最佳战备时间,导致清军饮马长江,福王朝廷还是无法控制局面,又出现崇祯太子和左良玉事件,直接导致不战自溃。
弘光朝廷失败后,仍然有局面可以收拾的南明再次出现夺大位的戏码,唐王和鲁王再次内斗,各自设立年号,而后被清军各个击破,或许会大有作为的隆武帝绝食而死。
随后,唐王系和桂王系的势力再次争夺正统,占据半个东南的永历虽然胜出,但是清军也乘机站稳脚跟,步步为营的把永历帝逼往云贵。永历不得不联合农民军势力共同抗清。
但是,内斗还没有结束,失去嫡系的永历依靠的农民军也很快内讧,孙可望和李定国内斗,孙可望失败投降清朝,清军攻入云南,这时候,灭亡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第二,原来明朝体系没有打破,导致明朝灭亡的导火索一直伴随始终。
明朝的文官制度导致了明朝中后期职能地下,说空话不办事,尤其后期出现的东林党以及各地乡党让明朝的内斗非常严重,互相看不顺眼又没办法独掌大权的派系斗争直接消耗掉所有的积蓄力量。
各路藩王争夺正统实际上就是各地乡党互相抱团的结果,这也是明朝晚期党争的结果,党争问题无法解决,明朝的力量就无法统合,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抗争力量,被各个击破也是理所当然的。
文官导致的党争进而引起内讧,而朱元璋大肆分封的藩王又给文官党争提供了机会,直接把有可能稳定的局面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