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a87d013078f4c610ef37544ca719bb1.jpg)
成本管控与上市策略永远是养殖企业竞争的核心,前者掌握在团队手中,后者掌握在老板手中。
中国养猪业的成本挖潜空间依然很大,大家也不必过于悲观。在非瘟之前,PSY25左右就已经是不错的成绩,在国内也具有相对优势。但在今天,PSY25是大集团非常普遍的成绩,甚至很多企业达到30PSY。按照微猪统计,国内平均PSY在22头左右,但在非洲猪瘟之前,大约只有17左右,这就是产业效率的进步。
销售价格主要与养殖节奏有关系,这就看对市场行情的预测能力了。
2022年上半年,很多企业抓仔猪苗进行育肥,结果就赌准了,在下半年实现盈利。结果很多人就按照这个规律,在23年准备再来一遍,结果就掉坑里了。
历史总是在重复,但不会100%重演。所以说,我也很少讲猪价周期,如果我知道猪价怎么变化的话,我也直接搞育肥去了。
当前养猪业的几个趋势
集中化|差异化|盈利模式
有些趋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产业一定会越来越集中。
现在Top100企业的市占率已达30%左右,而这只是开始。因为他们的满负荷率并不高。大量猪舍空置,尤其是母猪场。
在非瘟初期,基本上都是集团化养猪企业暴发非洲猪瘟疫情,而非散户。这是因为不懂得生物安全防控的时候,猪群规模越大,疾病发病风险越大。一旦做好生物安全防控,规模所带来的弊端就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进行纠正。所以在2023年发病更多的是散户。散户如果不学习不成长,首先发病的一定是散户。
但中小散户也有其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是财务结算模式,很多中小散户,在核算养猪成本时,不需要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而且财务成本相对较低。在低行情下(6.5-7.5元/斤)时,依然可以实现正向现金流。
但中小型企业在养猪技术与管理人才的获得、技术路径更新等方面占弱势。很多存栏母猪在5000头到1万头规模的猪场,有钱也雇不到好的技术人才,这与钱没关系。这个体量的中型企业,组建技术团队的难度很大。因为案例少,组织成长学习比较慢,技术团队很难获得新的知识。但集团企业由于案例多,团队可以通过复盘快速获得相关经验,迅速提高并不断迭代技术能力。
非洲猪瘟之后,很多养猪企业被行业淘汰,但也有很多企业实现持续盈利。其中的盈利原因和企业类型多样,比如由于区域生物安全良好,比如新疆、两广、云南、福建等区域,这些区域的养猪公司发病风险较低,最终实现盈利。
也可能是由于学习和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区域龙头企业,比如西南某非上市公司,2023年也实现盈利4个多亿。小型种猪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种猪产品的性能以及高健康度,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实现盈利。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利用金融工具来平衡市场风险,或者通过专业化育肥实现盈利。
当然,国内的生产成本肯定会逐渐降低。当前,不同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差太大,部分公司的生产成本甚至做到12.5元/kg。而有的公司还在17元/kg。从多年看,整个产业内部可能是个零和游戏。整体是亏损的,但依然有些公司实现盈利。这也恰恰说明产业内部的机会还很多。
总 结
成本管控|上市策略
成本管控与上市策略永远是养殖企业竞争的核心。前者掌握在团队手中,后者掌握在老板手中。
为了控制成本,必须认真分析你的成本与对标成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到底哪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找出主要矛盾。中国绝大部分公司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在健康上。健康方面的挖潜远远没有完成,很多看似和饲料营养相关的问题,其实本质上是健康导致的。
做任何决策都需要基于数据,计算投入产出比。表面降本没有任何意义。看似降低了动保费用与人员工资,但真的就投入产出比更好吗?并不一定。
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