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豫与小清河的开通
作者|李传尧
小清河,又有“小盐河”“盐运河”之俗称,是渤海独流入海河流。位于济南市郊区北部,黄河以南。源起济南市区四大泉群。从济南睦里庄闸起,自西向东流经济南、章丘、邹平、博兴、广饶、寿光等地,于寿光羊角沟入渤海,全长237公里,流域面积10366平方公里。

:1127年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军大举南侵,但金兵的烧杀抢掠等种种暴行激起各地人民自发的抗金斗争,这些斗争使女真贵族深感棘手,最终决定建立傀儡政权,企图以汉人治汉人,权衡再三,他们决定立刘豫。从1130年刘豫被立到1137年金废刘豫,伪齐政权存在了不到8年,但一个经过济南、章丘的水利工程却被永久留了下来,那就是刘豫开通的小清河。

刘豫,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宋哲宗元符年间,刘豫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仕途。政和二年(1112),诏拜殿中待御史。后来宋徽宗贬刘豫为两浙察访,对此刘豫一直憋着一股怨气。建炎元年(1127),北宋灭亡之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皇帝位,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建炎二年初,刘豫被任命为济南知府。当时,山东境内一片混乱,刘豫便请求调换到东南某一郡任职,企图避开是非之地,当时的宰相对此很反感,没有答应,刘豫只好忿忿不平地前往山东。

刘豫到山东时,金军已侵入山东境内,尽管各地守城官兵全力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后援不济,德州、淄州、青州、潍州、东平相继失陷,12月,金大举进攻济南府,刘豫拜倒在金帅面前,献城投降,济南失陷。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陷京东路各郡,任命刘豫为东平府知府。建炎四年(1130),有人传言北京大名府顺豫门长出一茎多穗的瑞谷,济南府一个渔民捕到一条预示吉祥的鳝鱼。刘豫诡称这些是自己要受天命的征兆,派儿子刘麟重金贿赂金左将军完颜挞辣,乞求金邦立自己为皇帝。金太宗正想在中原立一个傀儡跟南宋对峙,便于同年7月册封刘豫为“大齐”皇帝,定都大名府;并将黄河以南地区划归刘豫统治。

刘豫称帝期间,曾强令征集民工开挖河道,历时数年,凿通了小清河。此前济南地区的内外水运主要靠大清河,自五代宋初以来,流经山东地区的大清河就得到整治疏浚,是东北达入海口, 西南汇通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的重要水上交通运道。小清河的开凿,一方面使济南北郊沼泽地区的积水得以宣泄,一方面则是辅助大清河的航运。

小清河作为始于济南、流经章丘北部的一条河,是济南以东地区唯一的一条兼有航运灌溉功能的泄洪排涝河道,在其最初源头,由于济南的众多泉水大都流入了这条河,而水量最大的是趵突泉,因此人们往往把济南的趵突泉作为小清河的发源处。
小清河从历城区北柴家庄东北流进章丘,流经高官寨、水寨,从水寨小贾庄流入邹平,过境河段长18.8公里,流域面积1651.6平方公里,章丘境内诸水,不论绣江河、漯河、巨野河、东巴漏河、西巴漏河、白云湖、芽庄湖的水,最终莫不注入小清河。而在伪齐之前,章丘境内诸水,都汇入北部的济水,亦称清河,后因之为大清河,亦即今天黄河水道。
刘豫开凿小清河,是在历城县华山之南筑堰(名“下泺堰”),由此而向东北方向打通了一条与当时的“清河”(即济水)平行的河道,小清河开通后,原来注入清河的济南北郊湖泊之水,改向东流,经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高苑等地,于博兴的马家渎注入渤海,全长500多华里。在济南泺口,刘豫筑起“下泺堰”,其作用就是使泺水分流,堰以南新开河流称小清河,堰以北的北清河从此便改称大清河。

刘豫当时开凿小清河,是为了便于将广饶一带的海盐自小清河运至历城与南宋交易,增加财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小清河的开通,客观上讲其作用则远不止这些,它对于改善山东东、北部的航运、灌溉、排涝条件,供给下游沿河各地居民优质饮用水,促进小清河流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清河增强了济南、章丘等地与山东和东南沿海的经贸联系,尤其是沿海所产食盐通过它可便捷地运至济南,以致其有“运盐河”之称。小清河开通以前,济南以东、淄河以西,泰鲁山脉以北、黄河以南的这大片平原没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河流,而这一带恰恰又是山水、泉水、湖泊众多的地区,经常受水灾之害。由于小清河的开通,使这一大片地区有了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不仅增强了这里的排涝、抗旱能力,还极大地便利了这片地区物资特别是食盐的运输,便利了沿河居民的交往。如在章丘境内,由于小清河连接了白云湖、绣江河、漯河、芽庄湖等水系,也就沟通了整个章丘的水运经济体系,章丘境内所有的物资都可以通过就近的水岸码头装船运往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连通着济水航道,直通运河水系,这样,章丘的商船航道就并入了整个运河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章丘经济的发展。章丘古代的码头商埠,莫不是因为有了小清河的航运水系才出现,比较著名的有老僧口、赵官桥、淯口、薛渡口、柳塘口、牛码等。
小清河的通航使济南在水上交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从西汉到宋代,山东一带的政治中心是青州。与济南相比,青州只通陆路,而济南在金元时期却是水陆皆通。在元代,虽然行政机构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仍设于益都路,但监察机构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已设于济南。到明初,行政机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移治济南,济南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交通便捷应当是济南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清河的开通使济南北郊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鹊山湖水位陡降,大片湖底裸露出来,变成了沼泽和湿地,慢慢地被开辟为稻田、藕池,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渔村;水位下降使华不注山更加峭拔,由此在济南北郊形成了新的风景“鹊华烟雨”。这可能就是华不注山一带的风光受到元代人特别推重的原因,由此为济南留下了千古名画《鹊华秋色图》和大量吟咏鹊华烟雨的佳作名篇。
有一利必有一害,由于小清河所经之地正是黄河经常决堤、泛滥、淤积的地区,更由于小清河的河道不够宽大,其流经区域常在雨量充沛之年出现泄洪困难,往往洪水泛滥,淹没两岸;而在旱时,小清河又会淤积不通,需要疏浚治理,因此,随着小清河的开通,小清河的治理也随之开始。围绕小清河治理,不仅修堤坝,筑高堰,疏浚支流,还设置了多处闸所、开凿支脉沟等,使小清河的航运、灌溉、排洪得到改善,而这项工作一直持续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