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在新剧《棋士》中化身围棋高手崔业,剧中"输了就是赢"的生存法则与现实形成奇妙互文。从陪老板输棋赚医药费到帮劫匪脱身,每个选择都在叩问:当喜剧标签成为安全区,这位46岁影帝该如何突围?戏里棋局与戏外转型的双重博弈,比犯罪线更耐人寻味。
最近王宝强带着《棋士》杀回荧幕,点开前以为是围棋版《绝命毒师》,结果发现更像《树先生》的延伸篇。剧中崔业捏着棋子眉头紧锁的样子,恍惚间让人想起那个叼着烟、眼神迷离的经典银幕形象。
这部剧节奏不算快,但第一集开头的“输了就是赢”直接定调。五个字跟刻在崔业脑门上似的,从陪金主下棋到帮劫匪脱身,处处都在验证这套生存法则。
故事卡在2000年前后挺妙。王宝强演的围棋老师崔业,带学生横扫全国赛事,但为人处世实在拉胯。老婆闹离婚,亲哥被他怼得跳脚,连赞助商来切磋都甩脸子。直到少年宫馆长甩出金句:"在江湖混,得学会输棋。"
前五集这金句成了崔业行动指南。儿子手术缺钱那段最扎心,镜头扫过他捏棋子的手——指尖发白,指节泛青,把成年人的憋屈演得比悬疑线还揪心。既要自然输给老板,又要秀出职业水准,这分寸拿捏比下赢棋更难。
劫匪绑架戏更绝。崔业用围棋思维帮绑匪脱身,先卖队友吸引火力,再带剩余人马从侧门开溜。整套操作行云流水,把"以退为进"玩出花。不过看他越来越熟练地游走黑白两道,莫名想起《狂飙》里的高启强。
要说围棋元素的存在感,确实不如《绝命毒师》制毒线硬核。但把围棋战术当三十六计使,倒让犯罪戏多了分文气。看到第十集突然醒过味——编剧哪是在拍犯罪剧,分明在记录时代浪潮里的失意者群像。
时间线放在中国刚入世那会儿很刁钻。下岗潮收尾,全民向钱看,崔业这种死磕技术的"老派"显得特扎眼。他引以为傲的围棋天赋,在现实面前连包白糖都不值,当年赢他的对手不过是贿赂教练的混子。
发现用围棋搞钱这么顺手时,崔业眼里的光都变了。之前被时代抛弃的憋屈,突然变成捞钱本钱。就像儿子生病这事,明明告诉家人就能解决,非要死扛到底用犯罪证明"我能行",这拧巴劲儿和王宝强现实中的转型如出一辙。
看着崔业越陷越深,突然想起《天龙八部》的珍珑棋局。段誉、慕容复这些高手都解不开,反倒是虚竹闭眼乱下破了局。关键就在敢不敢先输个彻底——和崔业的处境堪称镜像。
现实中的王宝强也在破局。从许三多到唐仁,再到《八角笼中》的格斗教练,每次转型都带着不服输的劲儿。《棋士》里他素颜出镜演阴郁棋手,明显在往实力派硬蹭。但观众看到他的脸,条件反射还是《唐探》里的夸张表情包。
剧中崔业被银行职员认出来时,王宝强设计了个用脸盆挡脸的桥段。这段和全剧基调严重违和,但他坚持保留。就像他明明想转型,还得塞点"唐仁式"笑料保票房,这种分裂感比剧情更有看头。
值得玩味的细节还有很多:崔业办公室的"棋道即人道"字画,从崭新到破损的道具变化;深夜研究棋谱时,台灯下泛黄棋谱与成捆现金的刺眼对比。这些沉默的镜头语言,比台词更戳心窝子。
当崔业在1999年12月31日策划首场犯罪,窗外炸开的跨世纪烟花,把个人抉择与时代洪流绑得死紧。这种宿命感,恰似王宝强站在商业与艺术的十字路口——继续做喜剧安全牌,还是赌把大的?
回头看剧中那些被时代抛下的小人物:开出租的前围棋冠军、摆摊卖盗版棋谱的教练,每个配角都在诠释不同的"输法"。这些群像要是能深挖,或许比主线更带劲,可惜编剧没给足笔墨。
王宝强的演技也有看点。崔业训学生时的犀利眼神,能瞬间切回《树先生》的迷离状态,这种天赋比他设计的搞笑桥段靠谱得多。但处理细腻感情戏时,比如离婚谈判场次,明显被对手演员压戏,暴露了短板。
如今《棋士》的收视走势,就像王宝强的转型晴雨表。当崔业把"输了就是赢"当人生信条,戏外的王宝强何尝不是在"票房灵药"和"口碑影帝"间走钢丝?这场持续二十年的突围战,或许比剧集更值得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