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知三 靳根元
随着安万剧团在西安、平凉、兰州等地的巡演、义演,非遗秦腔唱起来了,“燃”起来了。朴实的安万,凭借对秦腔的挚爱,一路唱来,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喜爱。他还通过在快手平台直播、推销各地农副产品、宣传地域旅游等,扩大了秦腔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安万的成功带动了各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为甘肃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开拓了思路、引领了方向。
一、激活“安万模式”,鼓励各地艺术团体发展自我
应当说甘肃各市、县(区)的艺术团体可以从安万秦腔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灵感,总结、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接住安万秦腔带来的大商机、大市场、大经济。
创新演出方式方法。安万剧团每到一地演唱,引来当地商家携带自家特产汇聚演出现场,摆摊的、直播带货的,应有尽有。这就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极力营销推广的价值所在,充分展示了互惠互利的“卖买”商贸特点。演出团队要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上下功夫,带“活”演出现场。艺术家不要高高在台上,要放下身段走到观众中去,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的深度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
丰富体验与文化感受。当前,安万秦腔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为甘肃文旅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效应。甘肃文旅资源丰富多样,从壮丽的自然风光如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到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嘉峪关长城、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官鹅沟、伏羲女娲、崆峒山、成纪故地等等。大家知道,文化旅游的深度体验离不开特色文化艺术的支撑。作为甘肃地方戏曲的代表——秦腔艺术,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历史记忆。在一些旅游景区,可以定期组织秦腔演出,让游客在游览之余,能坐在古朴的戏台下,聆听那激昂的唱腔,感受秦腔艺术的独特韵味。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同时,深入领略甘肃独特的文化魅力,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与文化感受,极大地提升甘肃文旅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特色文旅品牌至关重要。借助安万秦腔的热火度,再凭借甘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甘肃文旅产业未来将是火红不息的一派景象,像甘肃《丝路花雨》《西安事变》一样火遍世界,极速提升甘肃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各市、县(区)专业秦腔团体在演出活动中,可以让观众们一起欣赏、联唱、合唱精彩的唱段,表演优秀的折子戏,共同感受秦腔艺术的魅力。演员与观众之间也要进行互动,邀请观众上台参与表演、解答观众对秦腔艺术的疑问等。积极打造秦腔艺术所传达的正能量的特色文旅品牌,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对社会风气的改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安万秦腔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了甘肃文旅产业的融合升级。一方面,秦腔演出需要配套的场地、设备、服装、道具等,带动了甘肃演艺产业的一条龙发展。另一方面,秦腔文化的传播也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旅游服务业的繁荣。在一些秦腔演出集中的地区,营造以秦腔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客栈。这些场所不仅提供了基本的餐饮和住宿服务,还融入了秦腔元素,让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能够充分感受到秦腔文化的氛围。此外,秦腔文化还与文创产业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秦腔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秦腔脸谱、书签、戏曲玩偶、秦腔知识问答书法作品扇面(一面问一面答)、音像制品等,既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又进一步传播了秦腔文化。
强化秦腔艺术的创新发展。秦腔作为甘肃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是当地人民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安万秦腔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它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各市、县(区)艺术团体通过不断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秦腔艺术,从而增强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各地剧团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新一代的秦腔演员,通过师徒传承、专业培训等方式,确保秦腔艺术后继有人;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音乐、舞蹈、灯光等元素,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编排和演绎,使秦腔艺术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推动“秦腔主题旅游线路”的落地生根。安万秦腔,是甘肃文化的独特标识,融合了甘肃当地的方言、民俗、音乐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特色。它的唱腔高亢激昂、粗犷豪放,道白极具地方韵味,生动地展现了甘肃人民豪爽质朴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风貌,为甘肃文旅产业提供了极具特色的产品资源。在文旅产业中,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甘肃可以联手打造“秦腔主题旅游线路”,通过将秦腔表演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文旅产品,拉动文旅消费增长。游客不仅可以参观甘肃著名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还能在特定的场所观看精彩绝伦的秦腔演出,深入体验甘肃的文化魅力。
二、加强甘肃文旅产业宣传,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宣传推广是提升秦腔知名度和甘肃文旅产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除了传统媒体外,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文旅部门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各地秦腔演出信息、精彩片段、演员故事等内容,吸引用户关注和互动。与知名网络主播、旅游博主合作,邀请他们体验秦腔文化并进行直播或视频分享,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旅游展会、推介会,展示甘肃秦腔的独特魅力和文旅产业的丰富资源,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甘肃文旅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不断深入,甘肃有望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市场,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对个性化、深度化旅游体验的追求,以安万秦腔为特色的甘肃文旅产品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国际市场,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吸引力。通过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将甘肃西路秦腔推向世界舞台,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来甘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甘肃文旅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三、“安万模式”发展自我团体的方法、措施和对策
安万秦腔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主流秦腔流派或团体(或许是相对小众、特定区域内有一定特色的存在),但甘肃各地艺术团体可以从以下多方面借鉴来发展自我:
艺术传承与挖掘。深入研究经典,对安万秦腔中经典剧目的剧本、唱腔、表演程式等进行深入剖析。甘肃各地艺术团体可组织专业人员,包括编剧、演员、音乐创作者等,系统整理安万秦腔经典作品,分析其独特的剧情架构、人物塑造手法以及唱词特点,从中汲取养分应用到自身创作中。
抢救濒危技艺。如果安万秦腔有一些濒临失传的表演技巧、特技或独特的音乐元素,甘肃各地艺术团体可以协助记录、保护并学习这些技艺。例如邀请安万秦腔老艺人进行授课,让年轻演员掌握这些特殊技艺,丰富自身剧团的表演形式。
人才培养与交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参考安万秦腔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模式,比如是否有独特的师徒传承方式、培训课程设置等。甘肃各地艺术团体可以与当地戏曲院校合作,开设专门的秦腔人才培养班、艺校,按照科学的教学体系,从基础的唱念做打开始训练学员,同时注重培养学员对秦腔艺术的热爱和文化底蕴。
促进艺术交流。加强与安万秦腔团体及艺人的交流互动。定期组织两地演员、导演、音乐制作等人员开展交流活动,互相观摩演出,举办艺术研讨会。通过这种交流,甘肃的艺术团体能够学习到安万秦腔在表演风格、舞台呈现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也能分享自身优势,共同提高。
剧目创新与改编。结合现代题材,安万秦腔若有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成功经验,甘肃各地艺术团体可以效仿。选取现代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感人故事,以秦腔的艺术形式进行呈现。在保留秦腔韵味的基础上,创新剧情内容和表现手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群体。
市场推广与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观察安万秦腔在新媒体领域的推广方式,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精彩片段、直播演出等。甘肃各地艺术团体应积极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美篇等新媒体平台,制作高质量的秦腔短视频,展示演员风采、经典唱段等,吸引流量关注,扩大秦腔艺术的传播范围。
开展多样化演出活动。参考安万秦腔的演出策划,除了传统的剧院演出外,组织送戏下乡、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增加秦腔与观众的接触机会。同时可以尝试与旅游景区合作,推出特色秦腔演出项目,将秦腔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提升秦腔的市场影响力。
甘肃各地艺术团体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模拟安万秦腔的发展策略,实现自身的成长和突破。
借鉴演唱会模式。安万通过借鉴演唱会的互动模式,给秦腔演出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他艺术团体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提升演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
线上线下结合。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演出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秦腔艺术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秦腔。
传承与创新并重。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鼓励演员进行创新,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使秦腔艺术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深挖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地方特色,如陇剧、碗碗腔、曲子戏、老眉户、小曲小调、花儿、灯盏头、笑谈、傩戏、傩舞、傩社火等艺术形式,挖掘本地独特的文化元素,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目 。
甘肃文旅发展机遇多多,前景广阔,蓝图宏伟!
作者简介:王知三,名举章,男,生于1946年,甘肃静宁人,退休人员。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史地理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热爱民间文艺,钟情民俗文化,一直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作等身,编著字数达到二千多万字。到目前为止,其撰写的文学、民间文艺、地域民俗、民俗学理论等著述130部,已经出版95部;发表、展演、播映新闻、摄影、论文、民俗、民间文学、广播文艺、电视专题片千余件,先后有百余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表彰。帮助四十多人完成了职称晋升和学业。上世纪末曾担任静宁县文联常务副主席,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原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和平凉市、静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贡献有:1、伏羲神话圈的提出和论证;2、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和论证;3、六盘山地区红色旅游的首倡和策划;4、对关陇地区十余县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5、妈祖文化圈的提出和论证等;6、平凉文化格局构建理论的提出与论证;7、静宁苹果文化的提出与论证。
作者简介:靳根元,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学会会员,关陇民俗研究会副理事长,白银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平川区文联副主席(兼职),平川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平川文艺》主编。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甘肃经济日报、中国煤炭报、兰州晚报、白银日报、白银周刊、人文白银等发表新闻、论文、评论等1500多篇、180多万字。曾担任兰州晚报、甘肃工人报、白银周刊、甘肃经济日报特约记者。在部队服役17年,荣立三等功3次。在新闻竞赛、征文参赛、论文评奖中,29次分别荣获特别奖和一、二、三等奖。2022年度荣获“甘肃省首届优秀文艺志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