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明与华夏易文明/杨满忠

秋柳人文平川 2025-02-11 17:08:53

提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黄河文明与华夏易文明关系等问题的探讨,梳理了华夏易文明在黄河文明影响下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论述了中国易文明发展的特点;肯定了华夏易文明对中国文明及其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指出;华夏易文明是黄河文明的历史产物,是华夏文化发展的理性升华,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华夏易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基础,是世界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性的重要历史地位。因此,把中国易文明与中国黄河文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系统研究,对于促进中国易文明健康发展与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 黄河、 文明 华夏 易文明

黄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中华“龙”文化,也孕育了人类理性文明的光辉灯塔——“易”文明。“易”不仅是中国华夏儿女的大道智慧,炎黄子孙的理性殿堂,同时也是世界理性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从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易”作为华夏文明的理性典范,具有世界性的历史地位。她所表现出的哲学思辨、数理逻辑、物我相像、消息变化的立体认识论,在世界人类认识论发展史上,也是独步时空、绝唱千古、历久长新的。因此,我们把“易”文明与黄河文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系统研究,不但具有新的学科意义与社会现实意义(采自易太极博客)

001:易字

002:易太极

而且对促进中国易学文明的健康发展、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此思想指导下,将黄河文明、华夏易文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综合比较研究,从而使我们对华夏易文明、黄河文明、世界文明的发展关系、内涵、特点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与把握。

一、黄河文明是华夏易文明产生的摇篮

黄河文明是指客观的自然黄河与主观的人文黄河、协同认知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黄河物质文明,是指黄河儿女改造自然黄河的物质成果,主要指其物质生产技术和生活所需物质的制造与应用。如体现黄河农耕文明的农具、用具、食物、服饰、建筑等及其技术系统,也即体现人们衣、食、住、行、记忆等物体工具及其生产技术、方式系统。黄河精神文明,是指黄河儿女在改造客观黄河与主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及其智慧、道德进步状态。黄河精神文明包括科学文化、思想道德与社会文明三个方面。科学文化是指社会文化智慧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发展水平。思想道德是指社会思想道德、价值观状况。社会文明,是指对社会生活基本方式、基本价值取向的认知,是社会生活基本模式运作的综合。黄河物质文明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是黄河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黄河精神文明是黄河物质文明的理性升华,是黄河文化的科学理性、艺术哲学的最高层次。

中华易文明是黄河文明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黄河儿女探索、认识、把握黄河及其与天地人自然、人文关系的认知系统,是理性哲学层次与非理性意象层次的高度结合与升华。中华易学的“易理”、“易象”,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理性文明的典范模式。从世界简单具体的一事一物到《易经》的一卦一爻,再从《易经》的一卦一爻到系统《易传》的认知系统,是中华黄河儿女与自然黄河相互共生关系的认知结晶,是黄河儿女生存经验与理性思考的积淀与升华,是对人类理性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文明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与世界其它文明古国的文明相比,中国的易文明生生不息、绵绵不绝,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时代。中国华夏易文明,并没有象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波斯以及古爱琴海、玛雅、希腊、罗马文明一样,出现历史的中断,而是在“与时偕进”中煌煌不息,不断创新发展,对世界人类理性文明历史的推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文明历史之所以没有中断,也没有被殖民,除了其广阔而独特的地理疆域,厚重而悠久的历史积淀,勤劳而勇敢的优秀民族,繁荣而发达的科技文化外,更与其炎黄子孙创造的易道文明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易道文明高超精妙的系统战略思想,是中华民族血肉灵魂的主宰。中华易文明——法天地阴阳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困,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龙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品德的特质集中体现。因此,可以客观地说,中国的大易文明,从物质上、精神上,强大了中华民族,灿烂了中华文化,辉煌了科技文明,鼎盛了国家实力,从而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础。

003:龙易精神(龙易文化培训中心标徽)

黄河孕育了中华黄河文明,也孕育了中华大易文明,黄河为中华炎黄子孙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无私的奉献。人类发展历史证明,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依水、傍山而生,依水、傍山而居,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山水文化。同时,人类生存离不开太阳月亮、天空大地、风雨雷电、万物生息,于是产生了物物相生、相息、相存的系统关系。这些关系不但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认知对象。由此,人们在开始认知这些系统对象、并把握它们之间运动规律时,为了继承认知经验并传承后代,就将这些事物的规律逐渐地抽象化、符号化、礼仪化、文化化,从而使之成为一种理性的认知系统、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礼仪规程、一种经验传承。中国黄河文明的理性核心——易经智慧文明,就是按照这种逻辑关系诞生、发展、完善的。伏羲时代的贤达,“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而创立的八卦,就是黄河儿女认知、升华黄河文明的更高的理性结果,是黄河文明符号化、礼仪化、文化化认知系统的历史结晶。黄河文明是由古老的黄河形成的,华夏易文明是由古老黄河文明的理性升华而形成的。中国的母亲黄河已有150万年的历史,中国的黄河文明有数万年的历史,而中国华夏的易文明也有近8000年的历史。

004:黄河示意图

005:黄河流域示意图

115万年前,最初的古黄河在今河套的马蹄型凹槽段断断、续续的形成,105万年左右,这些断续的古河流陆续连接起来并不断溢满、冲决奔流,随阴山东折南流,又东折过潼关、劈三门峡而东流入海。到10万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使青藏高原的湖泊、河水聚集东流。到8万年至1万年间,从青藏高原下冲的河水和与宁夏、河套的古黄河连接起来,洪波洋洋,千里奔腾,最终形成了东起青藏高原,西入山东渤海,长达5000余公里的黄河体系。黄河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神功,黄河滋润的肥沃土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自然历史的演化,进入了“万物成备人即生”的伟大时代。于是,黄河人类诞生了,黄河文明也随之诞生了。石器文明、陶器文明、玉器文明、农耕文明、文字的出现,使黄河先民逐渐脱离了洪荒蒙昧时代,进入第一个原始社会文明的初期。

007:黄河流经地形图

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是黄河儿女步入了世界文明的伟大殿堂。而中国华夏的易文明,也就伴随着黄河文明的文明而文明,并脱离宗教、脱离神化、迷信、虚妄、魔幻而达到哲学思辨、数理逻辑、理性文明的世界高峰。

008:沿黄城市图

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华夏民族的文明之河、智慧之河,是目前世界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历史之河。黄河是中国“龙”文化、“易”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龙马精神”的孕育者、冶炼者。黄河孕育了甘青、中原、海岱三大文明区域,其中以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典型代表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并与东北燕山文明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成都平原、江汉、太湖三大文明区域的大溪文

009:黄河龙(采自双子照片)

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交相辉映、融合共生,构成了中国华夏文明灿烂辉煌的殿堂。而在这个文明殿堂中,宁夏黄河河套的恐龙遗址,灵武的水洞沟遗址人(3万5千年)以及夏、商、周、秦、汉、唐的诸多文化遗址,给中国的黄河文明增填了美丽多彩的华章。从“伏羲出易”、“禹出

010:中国龙

011:春秋玉雕龙图案

九筹”、“河出图”、“洛出书”、“地处乘黄”、的记载传说,到夏、商、周《连山》、《归藏》、《周易》的“三代之易”,以及到数字序列的一太极、二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陈、七曜、八卦、九宫、十图为特色的宇宙认知系统的出现,是黄河华夏民族的理性文明达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巅峰。大易提炼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龙马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炎黄子孙,积极地创造历史、发展历史、文明历史。

二、黄河文明与华夏易文明发展

黄河是易文明的发祥地,是炎黄子孙的身心家园。易文明是黄河母亲的美丽产儿,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殿堂。华夏易文明也与黄河的形成一样,经历了三个大

012:伏羲天八卦图

的历史阶段,并随着中国华夏文明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历史的看,华夏的易文明诞生于黄河上游,鼎盛于黄河中游,完备于黄河下游。黄河上游的代表人物是伏羲、黄河中游的代表人物是文王,黄河下游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人文始祖”、“三代之王”,是其母华胥氏踏神仙脚印孕于雷泽,于7800年左右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

013:伏義女娲像

后活动于黄河上游的大地湾、大陇山、葫芦河一带,7000年左右其后裔游移于西安半坡一带,5900年左右,其后裔又游移与三门峡一带,后又经山西运城,山西中部的汾阳,再到山西北部的忻州,最后到河北新乐一带。伏羲主要成政绩于黄河中游的河南淮阳一带,他在位的百余年里,不但创造了八卦、文字、天文历法,结束了“结绳记事”、“四季不知”的蛮荒蒙昧时代,而且还随着其部落向黄河中下游不断的游牧迁徙,也将其伏羲文化传播到东海一带的地方。从此,伏羲文化在黄河上、中、下游流域连通发展,中国华夏民族创造的黄河第一文明链开始形成。

从距今7800余年的天水大地湾文化遗址及其出土的彩陶纹饰看,不但历史有“太极图”式纹饰样彩陶,同时还有黑白记载的关于伏羲出生于天水,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而且表明在伏羲文化影响下的彩陶文物的纹饰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大地湾彩陶纹饰,不但已有精

014:大地湾“井田型”彩陶

015:大地湾“井田型”彩陶

016:大地湾“太极图”式彩陶

017:大地湾“太极图”式彩陶

018:大地湾“太极图”式彩陶

019:大地湾“太极图”式彩陶

020:大地湾“太极图”式彩陶

020:大地湾“太极图”式彩陶

021:大地湾四期文化旋纹彩陶

美的“井田型”、“八方位”九宫圆型图案和蛙人巫术生殖图案(见下图005、006),“太极”,“阴阳”二 仪”、爻卦

022:大地湾“阴阳二仪”彩陶

023:大地湾“卦爻”纹饰彩陶

024:大地湾二期文化刻画的文字符号

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地湾出土的彩陶画面3中,还刻有大量的文字符号(024)。大地湾文化遗址属于旧石器中期,是仰韶 022:大地湾“阴阳二仪”彩陶 023:大地湾“卦爻”纹饰彩陶 024:大地湾二期文化刻画的文字符号文化的早期文化遗址,她不但多层次、迭加式的彰显了伏羲文化的元素特点,实际上已经孕育出易卦的“太极”、“阴阳”、“四方位”、“八卦”“九宫”的初级模式,还出现了特殊的“一心三元太极(025)万物生成图”。

025:大地湾“一心三元太极”式纹饰符号

同时,从大地湾人居住的遗址方位布局看(见026),不但南北东西的方位十分明确,而且以中庭为中心的南门、北室、东厢、西厢五方位图布局也十分清楚,且无论采光、采暖,前火塘、后主室、再后卧室的布局方式都十分科学,是西部古羌人居住的典型模式,而且,一塘、二主室、东二室、西三室,庭院内的南八、北八遗址点,以及南大门前两边东西遗址的“九宫”布局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原始符号意义,也与古代1——9的系统符号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

026:大地湾遗址F901平面图

在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考古学家在黄河中游河南西水坡村发现的已有6500年历史的仰绍文化晚期墓葬(026),竟然已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象观念,以石造型,放置在墓穴。

026:河南濮阳西水坡村仰韶文化晚期墓葬 (自艺术中国)

由此可知,不但除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伏羲的太极、八卦的概念已产生外,而且在仰绍文化晚期,三才、四象、五位、八方、九宫的文化概念也初步形成。

从以上这些纹饰、符号图案中,我们不难发现伏羲易的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位、八卦、九宫的文化符号雏形,已普遍用在仰韶文化中晚期的8000—6000年,并发展成熟,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如果以考古方法断定的大地湾、濮阳四象幕遗址的年代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易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位、八卦、九宫八卦的图像符号,并不是春秋、战国、或者宋代朱熹时才出现的,而是在夏、商、周时,就已出现并逐步完善。只是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大乱,“学官下移”,开门办学、“学术”流入民间,才出现了人们所谓

027:孔子乐游图(自网络)

的“河出土”、“洛出书”、“圣人则之”的“士人”认同说法。就是著名于当世的孔子,也是周游列国时,才在周王朝看到“太卜”的《周易》。游归故里后,六十八岁孔子才弄到《周易》仔细研读,遂有“韦编三绝”,“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故事与感叹。由此可知,周朝将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三种易连合使用时,不应当也只是卦爻文字,而早就有非常简易直观的图像符号模式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以伏羲为代表原始游牧民族,沿着黄河上游的渭河、泾河、黄河、大陇山、华山一带向东牧移,后在以黄河、华山为主体的关中一带形成华族主体,以华山黄河风陵渡以北的山西汾河首山一带形成夏族主体。由此,华夏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同时,从伏羲、到夏禹(028),以黄河上游的关中一带为诞生地,向潼关以东的黄河中游下移,并在黄河中游形成河洛文明。于此同时,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文明继续向黄河下游发展,从而又形成以伏羲之后颛顼的东夷文明。由此,以黄河流域为纽带,形成了黄河上游、中游、下游伏羲文明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带。后随着这个文明带向黄河以北的高原大漠地带,以及黄河以南的江淮、汉水以南游移扩展,于是一个东起青藏高原、东至东海、渤海,南至交址(今越南,北至大漠(阴山、燕山以北)的华夏民族及其文明共同体逐渐发展成熟。而以伏羲八卦为核心的、华夏民族探索宇宙世界万物的理性认知系统,则是这个华夏民族及其文明的龙脉之统。此后的夏朝《连山》,殷商的《归藏》,周朝的《周易》,都是以伏羲八卦文明系统来发展完善的。

028:夏禹像

如果从最初的黄河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看,黄河上游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鼎盛地,而黄河下游是黄河文明的完善地的话,那么,黄河上游、中游、下游,也就自然的是华夏易文明的发祥地、鼎盛地、完善地。同时,这里我们必须强调指出:凡属任何世界文明,都是以山水为主体、尤其是以水为主体而形成的。因此,文明主体的形成、发展及其移动,除了大自然的巨大灾害:如地震、洪水、旱、冻形成的移动外,还随着民族的部族战争、部落战争、国家战争影响,中心城市文明的移动而移动,随最具扩张力的民族的移动而移动。从中国传说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以及秦汉唐宋元明清发展的文明历史、世界文明国家的发展历史看,无不说明这个关于“自然人文文明中心移动论”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同时,从我国易经发展的最初历史看,也无不证明这个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伏羲及其贤臣在黄河上游的黄河、渭河、泾河流域创立八卦;夏商周时夏禹、商汤、文王及其贤臣,在黄河中游创立《连山》《归藏》《周易》;春秋战国时孔子及其弟子,在黄河下游释易,创立形成《十翼》《易传》,这就把黄河易文明从黄河发源地的上游地带、中游地带与下游地带有机的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与黄河东流保持一致的“龙易文化”文明系统。同时,还需指出的是,作为自然的黄河,是由西部高地向东部的低地流而入海。但是,作为黄河儿女创立的黄河易文明,不但随着西部文明民族的东移而向东鼎盛、完善发展,而且还从东部的完善发展又反向向西发展,同时还向黄河流域南部、北部扩展。这个东西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以及南北扩展模式,正好体现了易经由初反终,又由终反初的太极发展模式。而且,在这个发展模式成熟的春秋黄金时代,也正是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二次文明的辉煌时代,即西方的基督教、印度佛教、古波斯琐洛雅斯德教、中国道教、孔子儒家形成的时代。但是,历史的说,真正的周易理性文明的完整性,却在西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王朝时早已形成,并发展到一个历史高峰,进入了世界理性文明的辉煌时代。到孔子及其学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时,只是对周易的再解释、再阐发而已,并没有也不可改动周易系统规范的模式。同时,由于历史上的犬戎攻西周焚都、春秋战国战乱、秦灭六国焚史,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项羽火烧咸阳宫等重大历史焚毁事件,使大量的国家典籍文献资料损毁而没有流传下来,从而使我们无法得知很多历史情况,也对周易早期象数符号系统无法知晓。

从周王朝以及《周易》发展的历史看,周文王的古老部族,原生活在六盘山一带泾、渭流域,后向甘肃庆阳、陕西周原一带发展。到周文王时,却事于殷纣王。当他被纣王怀疑囚居羑里时,他在研习夏《连山》、殷《归藏》基础上原始反终,将最初伏羲以“乾”“坤”物象定位为标识的“先天八卦”,创变为以物象变化之理为标识的“后天八卦”(029),并将其推演确立为简便易行的六十四卦(030)模式,由此完成了“周易”的象数系统。周武王灭纣建立周朝后,对周文化作出最大贡献的周公,参照夏《连山》、殷《归藏》而作“周易”的“卦爻”之辞。此后,并将《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定为朝廷决定大事的三大卜筮之书,由国家最高卜事官“太卜”掌管,故,《周礼·春官》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的记载。

029:文王后天八卦图

030:64卦图

从甘肃大地湾等出土的仰韶彩陶、符号(031、032、033)

031:仰韶文化彩陶符号

032:仰韶文化陶器符号

033:姜寨等仰韶文化陶器符号

文明,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连手舞蹈纹彩陶盆(034)、四片菱形彩陶罐(035)、生殖巫术、符号彩陶罐(036),及其彩陶符号(037)的发展历史说明,周易文明是伴随着黄河的文明而文明的,没有华夏儿女创造的黄河文明,就没有易文明的发生与发展。

034: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舞蹈纹陶盆

035:马家窑四片菱形彩陶罐

036:马家窑生殖巫术、符号彩陶

036:马家窑生殖巫术、符号彩陶

036:马家窑文化陶器符号

因此,黄河儿女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华夏黄河文明、也创造了华夏易文明。但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不管中国的古代历史如何动荡,内部动乱也好,外国侵略也好,文明中心或在黄河上游,或在中游、或在下游不断游移也好,但华夏民族传承易文明的核心系统不变,传承精神不变。每当黄河上游的易文明衰落时,中游就开始鼎盛;当黄河中游的易文明衰落时,下游就开始鼎盛;当黄河下游的易文明衰落时,上游又开始鼎盛;当北方黄河流域的易文明衰落时,又在黄河以南的江淮、江汉开始鼎盛。而这种易文明中心的不断游移,恰恰是国家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中心不断游移的结果。由此可知,中国华夏易文明的发展,不但需要有高素质的易文明队伍的不断研究、传承、创新发展,而且还需强大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后盾的保障支持。

华夏易文化的发展,从传说时代的伏羲“先天八卦”到周朝文王的“后天八卦”、六十四卦,再到春秋战国鲁国孔子及其弟子《十翼》、《易传》的出现并走向理性文明时代,前后发展了5300余年,这个漫长的文明发展史,是黄河儿女不断的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秦汉以来对华夏易文明的研究、继承与发展,只是对其方法、内容进行不断的多元阐释、认知、细化,并将其易学文化与天文、地理、建筑、堪舆、医学等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人们社会生活时间。同时,从南宋朱熹、周敦颐等公布“太极图”以来,使周易的象学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根据“河图”(037)“洛书”(038)等文献记载,将其汇成图像公布于世。

037:河图

038:洛书

后随着 037: 河图 038:洛书易象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把代表易文化的“天人合一”运动系统,用抽象的1——10物象符号来代表。由此,无极(039)、太极(040)、两仪(041)、三才(042)、四象(043)、五行(044)、六陈、七曜、八卦(045)、九宫(046,都用周易八卦系统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华夏文明的易学文化系统。

037:无极图

038:太极图

039:三才图

040:四象图(汉瓦当)

041:五行生克图

044:八卦图

045:八卦九宫图

综上所述,从黄河文明到易文明的发展,中国的易文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伏羲八卦符号的出现,到以及夏、商、周时代对八卦的继承发展完善,显示了中国黄河儿女不断认知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艰难历程。从伏羲简单的八卦认知符号到文王六十四卦,使八卦的认知系统更加复杂化、精细化、有效化, 从而使伏羲二进制的八卦符号系统,作为一种方位、几何等认知系统,可以无限制地细分下去。只是到周朝文王时,为了方便,以八卦为内根,六十四卦为外衍,并将卦象、爻象、爻辞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卦象为统、爻象为变、文辞为解、时空为体、物我互感、辩物寻理、综合测事的立体认知系统。从此,由伏羲八卦到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的系统发展,逐步完成了华夏易的“易象体系”、“辞解体系”、“测法体系”,从而促使了“易经”的系统、科学、健康发展与完善。到春秋时,以《易传》为代表“易理哲学”的出现,使《易经》理学认知系统达到了一个新的哲学文明的飞跃,从而使中国易学的哲学思想、数理逻辑思辨、非理性认知发展,出现了世界里程碑的颠峰。这既是黄河文明不断孕育的结果,也是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科学探求的重要结果,我们应当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并使其光明正大、科学健康的走向世界。

2019年12月5日修改于宁夏银川

作者简介:杨满忠,宁夏固原人(1956年12月——)男,回族,中共党员,宁夏大学历史学研究员, 宁夏首届“塞上文化名人”,宁夏文史馆研究员,宁夏易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法人代表。主要从事西夏文化、回族文化、易文化、成吉思汗文化等研究。主编、副主编、参编出版《中国藏西夏文献·碑刻题记卷》第十八卷》《中国回族科技史》《说西夏》《宁夏语言文化丛书》《中国回乡纳家户》《贺兰山岩画集萃》(8本)、《六盘论易特辑》等著作多部。其中,《中国藏西夏文献·碑刻题记卷》,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一等奖,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参编的《中国回族科技史》,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社会科学三等奖。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文章近百篇。其中《西夏酒文化述略》、《孔子在西夏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先后获宁夏第二届、第三届社科二等奖。承担二十集大型纪录片《大河套》《神秘的西夏》(十集)、《红军过固原》等撰稿人、讲述人,主讲宁夏电视台《夏风遗韵》、《老王茶馆》等20余集。创作宁夏青铜峡黄河楼“黄河文明”、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中南海情系西海固”布展方案并指导完成布展。

0 阅读:0

秋柳人文平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