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民俗】王知三|我与静宁红色文化的情缘(二)

秋柳人文平川 2024-09-10 15:38:37

二、我第一次去界石铺毛泽东长征旧居纪念馆

1985年9月,我从乡下的曹务中学调到县文化局工作,做了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下乡我就去了界石铺毛泽东长征旧居纪念馆。当时纪念馆的负责人是界石铺镇文化专干郭煜,一个很精干的小伙子。他领我参观了纪念馆毛主席旧居,旧居内陈设很简单,土炕上铺着一条绿色的军用毛毯,上面盖着一条很粗的白色床单,叠放着一条县武装部送来的绿色毛毯,桌子上放着一盏高座的铜油灯。

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毛主席住过的炕上是现代的一些纺织品和白色布料呢?原来,主人住的年代,炕上铺的是羊毛毡、毼子被(毯一类的毛织品,由陕西织造的绒毼),因为当时找不到毛毡和毼子被,临时用了军用地毯和白色粗布炕单顶用羊毛毡。据当时任界石铺乡(后改为镇)继红村的支书王志和回忆,界石铺文化站就是他一手创建起来的。他说,当时宋平担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来界石铺检查工作,知道了毛主席长征时在界石铺住过两个晚上的事情,就提出要把毛主席居住过的旧居改建成纪念馆。纪念馆刚办起时,名义上是界石铺镇的文化站,但是管理权限在村上。当时,纪念馆啥东西都没有,王志和代管界石铺镇文化站,县文化局给了一台电视机,省上给了一些图书,每天晚上界石铺上下街的人都来看电视,院里很热闹。后来,省上拨了经费,毛主席的旧居修葺一新,里面有展览室、有灶房、有毛主席和陈昌奉的住处、有喂养毛主席坐骑白马的石槽。

王志和只代管了一年,第二年县上就招聘了文化专干。文化专干是郭煜,由县文化局任命为文化站站长。图书管理员叫王彩霞,后来他们两个结为夫妻,一同管理着界石铺文化站。郭煜转为国家干部身份,调离了文化站以后,由王彩霞管理,后来她不当文化专干了,就交给村上了,由刘在在管理。再后来,县文化局派了江玉泉管理了10年。这时,村上的图书室就与纪念馆分开了。纪念馆红军楼的牌子是由杨铎弼题写的,院里的水井是重新掏的,马槽是土改时地主家分给王志和的。展览室墙壁上的好多红军长征将领的像是樊晓峰在《红旗飘飘》《将军谱》等刊物上翻拍的。纪念馆文物有许多是当年红军赠送的实物,也有一部分东西是复制的。毛主席住过的张家院,叫穿心店,实际是张家的客栈。当时毛主席住进以后,红军站了几道岗哨,1976年陈昌奉来界石铺时是这么说的。陈昌奉他确定了毛主席住的房子和房子里毛主席用过的一部分家具以及毛主席那几天生活的情形。陈昌奉基本上给纪念馆的陈设定了个调子。毛主席住过的这座旧居是张芳家的院子,张芳的父亲名字叫张俊杰,弟兄三个,弟弟叫张士俊,哥哥叫张士杰(小名叫张收麦子)。

1989年肖华来这里参观过纪念馆,也回忆了许多红军长征在界石铺的故事。郭家油坊那儿也住过红军首长,后来修了水库,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现在油坊被水淹了,什么也看不见了。郭家油坊是郭真海爷爷修的。郭真海父亲弟兄五个,红军过来时油坊还榨油,红军就在油坊开了会,这些都是红军长征经历过的人讲述的。当年红军过来时,住过的地方还有官湾、诸家山、张克俭家堡子、水鱼子、王家夹道。红军在王家夹道上缴获了几车战利品,邓颖超还在界石铺街上的“庆圣楼”(1979年县上改为“红军楼”)发过战利品呢。为了恢复纪念馆原来的设置,最早县武装部送来了军用被褥毛毯,铺在了炕上,还有一盏高架子的清油灯、铜火炉、古式桌子、织布机,纺车是根据房主原来的摆设后来补的,后来还增加了石磨子、喂牲口的槽、雕塑了白马等。

红军还在张家堡子住过,张家堡子是个官堡子,当时张克俭家管着,是1918年修筑的堡子。红军楼原名叫“庆圣楼”,旁边有个城门道,当年红军就站在城门楼上放哨,城门道是1958年拆毁的。继红村是“文化大革命”时改名的。“文化大革命”时有个红卫兵来问,说红军长征时住过的地方,我们要继承红军长征精神,所以就更名为“继红”了。1976年陈昌奉重走长征路经过界石铺,为界石铺毛主席旧居的恢复给了决定性意见。县市和省上领导十分重视界石铺毛主席旧居的复原工作。那以后,县上委托文化馆负责维修工程和展览馆布展工作,就派文化馆工作人员杨国选、樊晓峰两位同志先去省上参加培训班,学习有关革命遗址纪念馆的文物收集、布展等知识。回来后不久他们又去了上海南湖革命纪念馆、武汉等地参观学习革命纪念馆的布展内容和形式。经过多次征集革命文物和几次补充展览馆内容,就形成了纪念馆现在的这种状况。

老文化人、摄影家樊晓峰是界石铺毛泽东长征旧居纪念馆建设的功臣,他为纪念馆征集革命文物、搜集、拍照、冲印长征将领照片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跑遍了省市县图书馆,查阅了《红旗飘飘》《将军谱》《人民画报》等刊物和丛书。白天查找、翻拍资料,晚上一个人在暗室里进行冲洗照片。现在展览馆正墙上面贴的黑白照片就是他那时搜集、洗印出来的。我喜欢摄影,有时也去暗室帮樊晓峰先生洗照片、烤照片,对他热心摄影和革命纪念馆工作非常敬佩。那次去界石铺毛泽东长征旧居纪念馆,收获很大。让我对界石铺这片土地有了一次深刻认识的机会,也对这块红色的土地发生在那个年代的革命事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熟知,奠定了我发掘、整理、研究、宣传静宁地区红色文化的思想基础。(2021年5月14日写于古成纪,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王知三,名举章,男,生于1946年,甘肃静宁人,退休人员。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史地理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热爱民间文艺,钟情民俗文化,一直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作等身,编著字数达到二千多万字。到目前为止,其撰写的文学、民间文艺、地域民俗、民俗学理论等著述130部,已经出版95部;发表、展演、播映新闻、摄影、论文、民俗、民间文学、广播文艺、电视专题片千余件,先后有百余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表彰。帮助四十多人完成了职称晋升和学业。上世纪末曾担任静宁县文联常务副主席,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原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和平凉市、静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贡献有:1、伏羲神话圈的提出和论证;2、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和论证;3、六盘山地区红色旅游的首倡和策划;4、对关陇地区十余县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5、妈祖文化圈的提出和论证等;6、平凉文化格局构建理论的提出与论证;7、静宁苹果文化的提出与论证。

0 阅读:0

秋柳人文平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