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斯大林,让苏联从“国家联盟”变成了“国家”

苏飞说国际 2024-01-10 16:45:05

从一个宏观的视角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灭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当初,列宁创建苏联的初衷并非仅仅建立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真正目的是以「苏维埃国家集群」的形式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革命,用最先进的生产力改变生产方式——当苏联成立之时,它并未掌握当时的先进生产力。

因为苏联并不是从一个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演变而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基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极致发展而成立。

在没有掌握最先进生产力时,列宁的「苏联」试图通过世界革命激起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矛盾,进而浑水摸鱼建立苏维埃政权,从而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目的。

所以说,列宁的「苏联」自诞生之时就是失败的。

当年苏俄红军兵败华沙城下时,红色梦想西进的道路已经被堵死,这意味着列宁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这导致苏联不得不从世界革命的道路上转向优化其生产能力。

而在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和阻挠之下,苏联在尝试提升生产力时面临了重重挑战。

要想让革命果实不断成长,苏联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身段、委曲求全、向欧美认怂,然后选择与欧美建立合作关系,以此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的大潮中。

然而,随着列宁的逝世,苏联领导层缺乏一个有足够威望和凝聚力的领袖带领苏联国家走这条委曲求全的路。

因为选择这样的道路无疑是一次冒险,一旦走上这条路,想要回到之前的路几乎不可能。

好在,苏联出现了一个不依赖欧洲的本土派狠人,他就是斯大林。

1924年,随着列宁的去世,苏共内部出现了两个主要的派别:

第一派由斯大林领导,他的核心团队被称为「三驾马车」,成员包括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第二派则是由托洛茨基所领导。

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之间不仅仅是关于权力的争夺,更深层次上,他们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上存在分歧。

托洛茨基坚信,持续的革命是必要的,他主张继续全球范围内的革命运动,认为只有多国联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愿景。

而斯大林持有不同的观点,他坚信社会主义可以在单一国家内成功建立和巩固,他主张先确保苏联的稳定和发展,再考虑更广阔的目标。

那么当时的苏联是什么情况?

当时的苏联已经是强弩之末,一战和苏俄内战的损耗让这片冻土满目疮痍,苏联已经经不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再一次围剿了。

如果苏联带着红色理想再次冲击华沙城,欧美西方必然会卷土重来,彼时的苏联必死无疑。

因此,理想主义的托洛茨基败给了现实主义的斯大林。

斯大林为苏联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既不需要委曲求全,也不需要向欧美低头认怂。

他选择将苏联农民作为苏联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原料,以「农业集体化」反哺国家工业化发展。

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斯大林给苏联设定的假想敌是欧洲、美国还有东亚,相当于全世界都是苏联的假想敌。

这就是斯大林在国内大杀四方、将农民推入火坑,下了死手也要完成工业化的原因,因为他不搞成工业化,等待苏联的只有死亡。

幸运的是,帝国主义内部的明争暗斗养出来了一个法西斯,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内斗,使得苏联没有成为众矢之的。

这也是为什么斯大林能够成为这片冻土上唯一一个不依赖欧洲的本土派狠人。

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基本搞残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大伤元气,太弱了。

这块冻土上,古时候的彼得大帝、远一点的列宁、近一点的叶利钦、普京这种西方派才是常态,他们通常更倾向于与西方接轨。

什么?普皇不屑于西欧接轨?那2001、2004、2008低三下四想加入北约的是谁?

时至今日大俄腾飞的关键仍是欧美西方是否支持,只要欧美西方选择敞开大门接纳,今天打的再凶大俄也会跪着赔着笑脸加入。

记住,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扯远了,回来继续说。

当斯大林给苏联开辟出这条新路时,也标志着苏联这个「国家联盟」成立时的最初使命发生了彻底的变质。

对于列宁而言,苏联以什么形式存在并不重要,「苏联」的意义在于作为革命的火种,助力全球革命以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

然而,对斯大林而言让「苏联」先活下来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他把焦点转向了国家的生存和力量的增长,优先发展苏联“一国”的生产力,有时甚至不惜牺牲其他兄弟国家的利益。

正是从这一刻起,苏联实现了从「国家联盟」到「国家」的转变。所以说斯大林更加的现实。

他的策略性和现实主义让苏联迅速崛起为超级大国,但也给苏联的灭亡埋下祸根——正是因为他的现实,他争取到了一切可能使得苏联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也正是因为他的现实,苏联从一个撬动世界革命的星火逐渐变为与欧美国家零和博弈的棋手。

0 阅读:6

苏飞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