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医改在各地陆续不断地试点,5年内全覆盖已经起步。
与试点地区、试点医院相比,更多的地区和医院仍在等待,或是期待,或是忐忑。
任何改革,有期待、有忐忑都是正常反应。
医生的心思比较单纯,毕竟无论怎样改革,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会变,医生关心的只有另外一件事:薪酬。
这不能怪医生现实,医生从来不缺素质、使命、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缺的只是与付出匹配的收入。
而且,一直以来、早就习惯的基本工资为辅、绩效工资为主的薪酬制度,突然说要变成年薪制,医生不关心就奇怪了。
三明医改还得看三明,我们看看三明实施的年薪制:
(1)基本年薪:
主任医师30万元,副主任医师25万元,主治医师20万元,住院医师15万元;
技师、药师类按照同级别医师80%核定;
护师类按照同级别医师类70%核定;
行政后勤人员按照医师类40%核定;
村卫生所人员基本年薪10万元。
(2)根据岗位职责履职考评情况对部分人员上浮20%、下浮50%,奖优罚劣。
年薪计算由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3部分组成,也就是所谓的“工分制”。
其中,基础工分占40%,分为职称、工龄和职务,按岗位考核(2021年,部分医院已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0%)。工作量工分占60%,例如,医生看门诊病人5工分/人、收住院患者25工分/人,等等。奖惩工分不太重要,主要包含成本工分、患者满意度、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予以工分奖惩。
三明还实施了541政策:
医生(技师)群体占全院工资发放总额的50%左右;
护理、药剂群体占全院年薪发放总额的40%左右(其中护理团队占36%左右,药剂团队占4%左右);
行政后勤群体占全院年薪发放总额的10%左右。
5年全覆盖的三明医改,是按照三明摸索出的标准推广,还是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我不知道。
估计多数医生都不知道,所以讨论的声音比比皆是。
有医生担心,虽说是年薪制有年薪标准,但真要落地了,这扣那扣,医生最后到手的,可能比年薪标准要低得多的多。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我觉得吧,年薪制之所以为年薪制,其根本意义在于绝大多数人能拿到年薪标准的年薪。
肯定有人拿到的高于年薪标准,也肯定有人拿到的低于年薪标准,但大多数人拿到的应该和年薪标准相差不多。
或者,所有同一职称的医生拿到的年薪平均一下,应该和年薪标准差不多。
以主任医师年薪30万为例,或许有人能拿到36万,或许有人只能拿到15万,但大多数主任医师都能拿到30万左右,或者所有主任医师的年薪平均下来应该在30万左右。
否则,如果绝大多数主任医师都拿15万、20万,或者所有主任医师的年薪平均下来只有15万、20万,年薪标准还有什么意义?规定主任医师的年薪从15万到36万不就得了?
甚至可以规定主任医师的年薪标准为100万,反正大家最后还是拿15万、20万,标准再高也达不到,那把标准定得高点儿不更好听?
我想,年薪制的年薪标准一定是多数医生可以达到的,如果有哪个医院千方百计让医生、让大多数医生拿不到年薪标准的年薪,一定是该医院没有彻底领会年薪制的精髓,或者领会了精髓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是不好的,也是不对的。
实际是年入通通砍半,医生没激情 患者稍复杂的病治一半 医保超标了 只能出院 唯一得利的只有医保资金
去三明实地走访一下问问!
大多数拿到?你给钱吗?
什么都乱搞,医疗教育总是被随意改革,根本不去调研
钱从哪来,年薪从那来从来不说,只说三明医改好棒棒。
我记得高考分数750分就在那放着,各位朋友靠自己本事都拿了多少分?
不要告诉我初衷,告诉我实际的
只要有那个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工分,年薪就是个幌子
三明怎么就能代表全国那么多类型的城市了?
既要,也要,还要,到最后就是医生该死,一千多条指标,整死你
学校办学初衷是个个学生考试一百分
那个出钱
一个百万人口经济情况中等的县级医院某科室的主任医师算是这个区域内这个专业最顶尖的人之一了,人数可能就十个上下,而年薪才给三十万。我想这个区域内做点小生意一年赚三十万以上的人数至少百倍。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根本不值当。人是趋利避害的,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医生一定会逃到当地的私立医院就业。我听说几年前上海的那些顶级医院的大医生就纷纷考取美国执照出国行医了。
既然政策这么好怎么首都不率先实行呢
早晚被玩死,一群不干人事的专家天天刷存在感
只封顶,不保底,这是大原则
多数拿不到[裂开]能拿到的本来的工资就比这多的多[裂开]
医生说了不算,怎么改也是扯淡
只有三明人知道结果是什么?
钱从哪里来
深圳跟甘肃一个价?[得瑟]